〈以斯拉记〉2:68有些族长到了耶路撒冷耶和华殿的地方,便为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要重新建造。

阅读经文:〈以斯拉记〉二章

主前六百多年,神的惩罚临到犹大的百姓,藉外邦人把他们掳到巴比伦。但这只是神短暂的惩罚,因祂曾应许百姓,只要他们回转专心寻求祂的面,祂必再施恩与他们。‧七十年后,神的时候到了,神感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下令准许百姓返回耶路撒冷,恢复他们敬拜神的生活。结果有五万人在王的支援下、神的赐福中,愿意返回耶路撒冷,决心重建圣殿。

这些人不是那些原先被掳之人,而是他们的子孙。经过了七十年,那些被掳的人都像但以理垂垂老矣,走不动了,更多的是己经作古。根据历史记载被掳到巴比伦的百姓,大约四十万至六十万;但回到耶路撒冷的最多只有五万人,表示有大部份人不肯回去。犹太历史家约瑟夫在犹太古史中曾说过:「当时在巴比伦的百姓,因不肯离弃在巴比伦的家业,而不肯回耶路撒冷去。」又记载:「当时在巴比伦的百姓,因惧怕耶路撒冷严谨的生活而不肯回去。」这两句话非常重要,表明当时留在巴比伦的百姓,正因这两个原因而不肯回耶路撒冷。

第一个原因因为家业而不肯回耶路撒冷,上一章己经提过;第二个原因是不想回去过律法下的生活。犹大人在巴比伦习惯了当地巴比伦的生活,便觉得要回去过守律法的日子实在太苦了。在〈以斯帖记〉里,以东人的后裔哈曼设计杀害犹大人,神借着以斯帖皇后扭转了局面,保住了犹大人的性命和财产。现在神呼召他们回去耶路撒冷建圣殿,这些人却舍不得他们的财产而不肯回去。若是再有一个哈曼出现,他们会选择逃命或护产呢?

幸好神感动了一批爱神的领袖,毅然决然放弃一切,带着异象,踏上归程。本章记载了第一次回归者的名单,在〈尼希米记〉第七章也有一份类似的名单,但是人数不大一样。此时带领第一批遗民回耶路撒冷的便是所罗巴伯。

所罗巴伯(Zerubbabel)在巴比伦出生,他的名字大概是指「巴比伦的种子(后代)」,是指在巴比伦出生的犹大人。所罗巴伯是大卫的后裔,约雅斤王的孙子,但是他的亲生父亲却无法确定。所有经文中,只有一处提到撒拉铁是他的父亲(拉三2、8,五2;尼十二1;该一1、12、14,二2、23;太一12、13;路三27)。撒拉铁是约雅斤王的儿子,所罗巴伯便是约雅斤王的孙子。但是,〈历代志上〉三章19节指出撒拉铁的兄弟毘大雅,才是所罗巴伯的父亲。很多学者认为撒拉铁很可能早在所罗巴伯出生前已经去世,他的兄弟毘大雅应是娶了撒拉铁的遗孀而成为所罗巴伯的父亲。所以,根据娶兄遗孀的律法(申25:5-10),所罗巴伯应保留撒拉铁的名字,而非毘大雅的名字。但不论撒拉铁还是毘大雅,他们都是约雅斤王的儿子,所以不管谁是所罗巴伯的亲生父亲,所罗巴伯都是约雅斤王的孙子,大卫的后裔,在以色列百姓看来,他是一位能领导他们得回权力的权威人物。

第二个领袖是大祭司约书亚,约萨达的儿子,西莱雅的孙子。西元前587年耶路撒冷被毁时,西莱雅是当时的大祭司,被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在哈马地的利比拉处死,约萨达则被掳到巴比伦。约书亚以大祭司的身份与所罗巴伯一起归回耶路撒冷。在以斯拉与尼希米记中,这人被称为「耶书亚」。 「约书亚」、「耶书亚」与希腊文的「耶稣」,意思都是「耶和华拯救」之意。

尼希米、西莱雅、末底改」:都是当时一般的希伯来名字,不是《圣经》中那些有名的人。这名单用「祖先的名字」与「祖先原居地」两种方式来辨认与安置百姓。这里所记的城市都在耶路撒冷十五公里以内,没有任何一个城市在伯利恒以南,正应了 耶利米先知 的预言:「南方的城尽都关闭」(耶13:19)。 本章3-19节的名单以家族划分,非指个人, 20-35 节名单以城镇家乡来划分。

回去的人当中还有许多不同职份的利未人,但是有三家人在族谱之中找不到自己的谱系,因此算为不洁,不准供祭司的职任。他们不可吃至圣的物,直到有用乌陵和土明决疑的祭司兴起来。可见他们回去建圣殿和对神的心是何等地坚决,希望每件事都按神的心意来决定,不敢独立妄行,以致得罪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