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22: 1_14_娶亲的筵席
1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 2 「天国好比一个王为他儿子摆设娶亲的筵席, 3 就打发仆人去,请那些被召的人来赴席,他们却不肯来。 4 王又打发别的仆人,说:『你们告诉那被召的人:我的筵席已经预备好了,牛和肥畜已经宰了,各样都齐备,请你们来赴席。』 5 那些人不理就走了:一个到自己田里去,一个做买卖去,6 其余的拿住仆人,凌辱他们,把他们杀了。 7 王就大怒,发兵除灭那些凶手,烧毁他们的城。 8 于是对仆人说:『喜筵已经齐备,只是所召的人不配。 9 所以你们要往岔路口上去,凡遇见的,都召来赴席。』 10 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 11 王进来观看宾客,见那里有一个没有穿礼服的, 12 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那人无言可答。 13 于是王对使唤的人说:『捆起他的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14 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有时,虽然知道了解比喻,要先明白它取喻的重心,但问题是,有些比喻并不容易摸着它的重心,娶亲筵席的比喻(太二二:1-14)正是一例。
1. 要明白这比喻的重心,首先不要忽略“天国好比…”这句话是指下文整个比喻,不是单指比喻中的某一个人物或某一件事。就如:天国不是好比一个王为儿子摆设娶亲筵席;也不是好比王打发仆人请被召的人来赴席。而是好比:由第三节到十三节的整段描写的情形,这是了解所有天国比喻非常重要的关键。
2. 这比喻很自然的分作两段讲述。首段讲述那王怎样打发人去请被召的人来赴席,而都被拒绝,王大怒而发兵除灭他们。末段讲述王怎样从岔路口邀请人来赴席,在赴席的人中有人不穿礼服而被丢在黑暗里哀哭切齿。多数人只注意了首段,以为这比喻的重心是讲述人们怎样拒绝王的邀请,暗指人怎样拒绝福音,因而下意识的以为末段那些愿来赴席的人就是已经接受福音的人。其实这观念是读圣经的人自己加进去的,应先除去这成见。整个比喻所要取喻的要点,在首段中未完整,要把末段加在一起才完整。
3. 圣经本身并没有把不来赴席的人解作不接受福音的人,也没有把不穿礼服的人解作没有好行为(或类似的讲法)的人。整个比喻是在讲述两种在天国外围的人会被“除灭”(或同类语):一是拒绝赴席的人,二是赴席而不穿礼服的人。他们无分于天国的原因,虽有五十步至百步之别,他们被摒弃于天国门外的结果则是相同。
4. 这比喻的主要争论在于不穿礼服而被丢在黑暗里的人是谁?有三点可从经文本身确定:
A. 他被丢在黑暗里与他的“善恶”无关。因第十节明说“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所以凡以人的善恶(或成败)作为这人被丢在黑暗里的理由,都不合圣经本意。
B. 圣经相当有力的暗示,所有赴席者的“礼服”不是出席者自备,而是主人预备的。因:
a. 这些人是从岔路口请来的(9节)。
b. 王责备那人为何不穿礼服时,那人“无言可答”(12节)。
所以这“礼服”若用以象征赴席者本身的善行或别的属灵成就,都不合宜。若用以象征神的恩赐或基督的义袍方面则较适合。
C. 不穿礼服者的结局与不肯赴席的结局相同:
a. 都无分于主的筵席,或被除灭(7节),或被丢在黑暗里(13节)。
b. 都是被召而没有被选上(14节;参4,10节)。
5. 此外,这比喻与上文联系。上文第二十一章四十二至四十四节主耶稣对犹太人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这样,本喻的首段用不同借口拒绝赴席的三种人都是指犹太人,而末段王往岔路口,“凡遇见的都请来”的,该是一切外邦人。但不是所有被请的都自然可以在王的筵席上坐席,而是请来又穿礼服的人,才可以坐席(才可以有分于神的国)。这样,不穿礼服的人,就是不靠主的恩典而自以为义的人。这些人虽有机会听福音,却无分于神的国。(陈终道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