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25: 14_30_马太效应

14 「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 15 按著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 16 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 17 那领二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二千。 18 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 19 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帐。 20 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 21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2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 23 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24 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 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26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27 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 28 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 29 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30 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你听过「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这个用词吗?这是取自耶稣的一句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一般把它解释为: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在1968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用这句话来形容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他说:「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你同意吗?

此后这句话也被经济学界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马太效应」是既有消极作用又有积极作用的社会心理现象,可以描述出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愈成功的人,愈会得到更多的机会,使他变得更成功;成绩愈好的学生,愈会得到老师的关注,老师的关注就会使他在课业成绩上更好。

在这里耶稣指出凡是祂的仆人,都会得到某方面的恩赐。英文的talent有两种意思,在经文里是银子,也可以是恩赐。假如你愿意使用神给你的恩赐,你会发现在事奉的过程中会得到更大的能力,或锻炼出更多的恩赐;假如你一直找借口不服事,有一天连原来的恩赐也会被收回去。

在我们诗班里曾经来过一些弟兄姐妹,都不会看五线谱,有的更是荒腔走调。但是很奇妙的,当他们愿意付出时间去练习时,他们就唱得一天比一天好听,有皂后来还成了领诗。只要我们敢服事,神就敢祝福你,加添你的恩赐。你会发现与此同时,神也把忍耐、毅力、恒心等等美好的特质都加给你了。

我们不要看人家领到的五千,也不要羡慕别人的两千,我们要好好地使用手里的一千银子,不要把它埋在土里。因为当我们不去使用神给的恩赐时,最吃亏的还是自己,还要冒着被主丢到黑暗里的危险。所以不要找借口,今天就行动吧,让马太效应成为你人生积极的启动机。

让我们一起祷告:

亲爱的主,请祢原谅我们常用借口来逃避服事,但是祢提醒我们这个马太效应,求圣灵催促我们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奉耶稣圣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