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主日必唱的《三一颂》原来是出自三百年前这位经历了四朝君王变迁的英国主教!

作者:徐彬

前言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圣诗作者,他曾经是三百多年前英国的一位历史名人,当过英国圣公会的主教,做过宫廷牧师,并且前后和四位英国君主有过各种互动。尽管他的这些不凡经历如今已经很少人知晓,但全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每到周日却仍然必会唱起他生前所写的一首歌。他的名字叫托马斯.肯恩(Thomas Ken1637-1711);他的那首传世诗歌叫《三一颂》。接下来我就来介绍这位名人的生平故事和他那首诗歌的创作过程。

托马斯.肯恩1637年出生于英国英国赫特福德郡的小伯克汉普斯特德。他从小就显得天赋过人,聪明好学,可就在他还未成年时却先后遭遇了父母亲先后去世的不幸,好在他还有一个同父异母,大于他26岁的姐姐安妮(Ann),将他接到自己家中来抚养他成人。安妮待他长姐如母,对他十分照顾,加上姐夫伊扎克·沃尔顿(Izaak Walton 1593 – 1683)又是一位学识渊博、著作等身的学者。托马斯.肯恩能在这样的家庭中度过他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无疑对他后来的成长和性格成型有着重要的影响。

1652年托马斯.肯恩进入温切斯特公学(Winchester College)学习;四年后考入牛津大学,并获得该校“新学院”(New College)的奖学金。在那里他先后完成了学士和硕士学位。在那个年代,所有的高等教育都离不开神学。因此对托马斯.肯恩而言,神学的传统和价值观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他的心里,成为他终其一生予以坚持和维护的对象。

托马斯在圣公会教会的服事始于1662年。在前十年中他先后担任过埃塞克斯小伊斯顿的圣玛丽教堂、怀特岛的布莱斯通教堂,以及汉普郡的东伍德海教堂的牧师。在这些地方教会经历了充分的磨练后,他在1672年回到温彻斯特,被任命为英格兰最重要的教堂之一,大名鼎鼎的温彻斯特座堂,也叫温切斯特大教堂的一名预备主教和牧师。这一重要的职位为他以后的提升进一步开拓了空间。

托马斯.肯恩所处的时代是英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其根本原因大都与宗教有关。而这一切的起因可前溯到1531年由英国亨利八世颁布的最高权法案(Supremacy Act) 。从那时起英国的教会体系就与罗马天主教的教宗完成了剥离,圣公会成了英国的国教,而国王就是教会的最高领袖。这种既有别于天主教和又不完全等同于新教,在欧洲独树一帜的政教体系,加上历来已久国王与议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注定会给英国的政局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

作为一名国教的高阶位牧师,托马斯.肯恩不可避免地要和王室发生密切的关系。在他的主要服事阶段英国先后经历过数代君王的上上下下,而恰恰在这些错综复杂、动荡变幻的政局漩涡中,他在处理与君王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道德善恶观,以及面对君王的各种压力和逼迫时敢于直言和抗争的正直品质才显得更加突出和难得可贵。

我们先看他与查理二世的(Charles II,1630年-1685)的关系。查理年轻时经历了父亲查理一世与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之间的内战,并在父亲被处死后被迫流亡外国,英国也随之从君主制变成了共和制。但随着克伦威尔在1658年去世,他终于成功复辟,返回英国成了查理二世国王。在他统治时期不但签署了著名的“人权法案”,内外政绩也颇有建树;但他本人却是一个享乐主义者,在英国史上有“欢乐王”和“快活王”之称。

1679年托马斯.肯恩被查理二世看中,任命为玛丽公主(Princess Mary)的御用牧师。玛丽公主其实是查理二世的弟弟约克公爵的女儿,此时已经外嫁到荷兰,成为奥兰治亲王国的王子,时任荷兰省执政的威廉(William of Orange)的妻子。可是托马斯.肯恩在这一位置上仅仅持续了一年就被遣返国内,其主要原因是他在海牙开庭的一次民事纠纷审判中站在威廉王子一位亲戚的对立面,谴责后者企图反悔与一位英国女性之间已有婚约的不道德行为,因此引起了威廉王子的不满。但他回到英国后,查理国王却并没有为此责怪他,反而钦定他作为宫廷的牧师。

尽管托马斯.肯恩受到了查理的如此礼遇,但他进入宫廷后却没有因此就放弃自己作为国王牧师应有的的责任和原则。在王宫里,他经常针对查理的各种不良行为提出自己的谏言和批评指责,以致国王每到主日时就会对手下的随从说“我要去听托马斯数述说我的过错了。”1683年查理二世计划访问温切斯特。临行前他传话给托马斯.肯恩,要他把在那里的住宅提供给自己最喜爱的情妇内尔·格温(Nell Gwynne)居住。托马斯.肯恩得知后不但断然拒绝,而且还赶快雇了工人把住宅的屋顶拆掉,以免国王强行让这件事成为事实。

在那个时代他的这一举动绝不仅仅是不给国王面子,而且还有可能会给他个人带来严重后果,但他为了坚守一个牧师的良知,仍然敢于冒犯国王的天威而予以抗争。幸运的是查理反而从中看到他的诚实和率真,并不予以计较。到第二年的11月,因巴斯和威尔斯(Bath and Wells) 教区的主教外调而出现职位空缺时,查理还明确宣布“除了这个矮个子托马斯外谁也不能得到这个职位! ”

1685年1月肯恩正式上任成为主教。而此时的查理因病重已到了弥留之际;在那最后的时刻,他又把肯恩叫到王宫,任命他来负责自己的临终弥撒。

如果说托马斯.肯恩与查理二世之间的这些君臣互动堪称佳话的话,那么接下来他与下一任英国国王的关系则是完全与其相反。查理去世后因为没有留下合法后嗣,按王室继承的序位他的弟弟约克公爵成了詹姆斯二世国王。詹姆斯因他的母亲的影响早在1668年就皈依了罗马天主教。因此在他当了国王后就针对过去只允许圣公会信徒担任公职的“立誓法”颁布了一项法令,也称“宽赦宣言”,允许将各种公职对所有人开放;不仅如此,他还在伦敦公开接见了来自罗马教宗的代表。

詹姆斯国王的这些举动引起了圣公会上下的严重不满。1688年4月,当国王命令主教们必须在各自的教堂里宣读这个法令时,包括托马斯.肯恩在内的七名主教联名发起请愿上书,断然拒绝国王的这一命令。为此他们付出的代价是被王室以“煽动叛乱”和“严重不当言论”等罪名囚禁在臭名昭著的伦敦塔等待审判。托马斯.肯恩之所以加入到“七主教”行列并不是出于他个人对国王的不满,而是出于他对罗马天主教的极度厌恶,同时他认为国王此举是有损于教会应有的精神自由。

詹姆斯的倒行逆施也引起英国国内上下民众的普遍不满,由此不但导致在6月底结束的审判中托马斯.肯恩等七名主教均被判决无罪,而且还进一步引起了了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光荣革命”。1688年11月5日,已经嫁到荷兰的玛丽公主连同夫婿威廉趁机率领荷兰军队在英格兰的西南部登陆,詹姆斯二世的统治因此土崩瓦解。当年12月16日,威廉签署了国会提出的《权利法案》即“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该法案限制了国王的部分权利,同时作为交换条件国会认定国王企图出逃的行为等于自动放弃王位,因此委托威廉和玛丽共同来继承詹姆斯的君权。接下来夫妇两人在4月11日完成加冕典礼,正式成为英国的玛丽二世和威廉三世国王。

下图是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馆内,反映托马斯.肯恩等“七主教”受审的一幅油画,图中面对审判台的七个穿白色长袍的人即为“七主教”▼

在常人眼里威廉、玛丽此时的继位显然是对托马斯.肯恩是有利,为此他应该拥戴甚至感恩;可是没想到过了不久他和这两位国王也发生了冲突。事发原因和王室的一个命令有关。

威廉、玛丽上台后,虽然顺应了历史潮流,在1689年12月签署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宪法《权利法案》,从而为英国逐步过渡到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体制开通了道路;但为了巩固自己并不那么名正言顺所获得的权力,他俩却要求所有的神职人员必须在自己的教堂里公开对新国王宣誓效忠。此举引起圣公会上下许多人的不满。于是他们以君主的权威应该直接来自上帝,而不能由出于议会的委托许可为由,发起了旨在拒绝为新王合法性背书,史称“非陪审团成员”(non-jurors)的政治风潮。

托马斯.肯恩虽然曾经被前国王逮捕过,但此时却仍然加入了反对者的行列,成为九名拒绝参加宣誓的主教之一。尽管他提出的借口理由是自己过去已经宣誓过要效忠詹姆斯二世,如今前国王还在世,因此不能再对玛丽夫妇效忠,但他还是遭到了报复,在1691年8月被免去了主教职务。此后,他并没有像个别拒绝宣誓的主教那样去成立一个分裂的教会,自任主教,而是采取提前退休,默默地离开政治舞台,回到自己的家乡。

到了托马斯.肯恩的晚年又有一位新登基的国王主动找到了他。那年是1702年,继1694年玛丽二世去世后在这一年威廉三世国王也因病离世。因为他们没有留下子女,故玛丽的妹妹安妮继位成了新一代英国君主。接着原先取代肯恩成为巴斯和威尔斯教区主教的理查德·基德博士(Dr Richard Kidde)也在1703年因病去世。新登基的女王此时想到了肯恩,敦促他复出,重新回到那个教区担任主教。此时尽管詹姆斯二世已在两年前去世,肯恩之前所谓的效忠约束已不复存在,但他仍然以年龄和身体原因婉拒了女王的提议,宁愿留在乡村事奉神。之后女王又想把他过去住过的房子赠送给他,也被他谢绝。

下图是托马斯.肯恩一生中曾经有过互动的四位君王查理、詹姆斯、威廉/玛丽、以及及安妮各自的肖像画▼

 

1711年3月19日的黎明,这位曾经与四位英国君王有过密切互动,晚年在清贫条件下度过的托马斯.肯恩在英格兰威尔特郡的郎利特家中去世,享年73岁。按照他的生前嘱咐,他的灵柩由当地六个最贫穷的居民抬往墓地安葬。

从那时起整整三百余年过去了。如今世上绝大多数人早已忘记这位曾经当过主教和宫廷牧师的圣公会牧师,当年他与多位英国国王所发生的那些互动和抗争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沧海之中,但他写的这首《三一颂》却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甚至还成为世上每一位基督徒每到星期日就必会唱起的敬拜诗歌。下面我就回过头去介绍肯恩创作这首诗歌的具体过程。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歌的内容:

《三一颂》(Doxology)

赞美真神万福之根,

Praise God from whom all blessings flow;

地上生灵赞美主恩,

Praise him, all creatures here below;

天使天军颂赞主名,

Praise him above, ye heavenly host:

赞美圣父,圣子,圣灵。

Praise Father, Son, and Holy Ghost.

阿们。

Amen.

《三一颂》的英文叫“Doxology”。但其实它不是一个“正宗的”英文单词,而是来自中世纪的拉丁语,而这个拉丁词的构成又是分别与希腊语的“doxa”(赞美)和“dokein”(荣耀),以及“logos”(文字)有关。所以“Doxology”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赞美和荣耀的词”。因为基督徒要颂赞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荣耀的神,所以这个单词就成了“三一颂”。

《三一颂》作为一首诗歌是出自托马斯.肯恩在温切斯特大教堂服事期间当地学校为“温切斯特公学”的学生们所写的《祈祷手册》一书,写作时间是在1674年。为什么一位大教堂的预备主教和牧师会如此关心这所学校的学生呢?原来这涉及到这所学校的历史,因为该校本身就是由温切斯特教区一名叫威廉·威克姆(William of Wykeham的主教在1382年成立的。该主教在这之前还刚新建了牛津大学“新学院”;两校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前者毕业的合格学生可以顺利进入“新学院”就读。而托马斯.肯恩又恰恰是这两家学校的校友,因此他成为关怀这家学院学生的属灵导师,就不足为奇了。

下图是如今已成为英国著名私校的温切斯特公学的一组照片,其中包括了保存在校内的部分古建筑▼

在英国,作为国教的圣公会有一个优良的历史传统,那就是十分重视祷告。著名神学家、卫理宗教会创始人约翰·卫斯理(John Wesley)曾经评论道: “世界上没有哪种礼拜仪式,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语言,比英国国教的《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更具有坚实的、合乎圣经的、理性的虔诚。”而这本书里很突出的内容就是对每日的“晨祷”(Matins)及“晚祷”(Evensong)的规范和指引。托马斯.肯恩的这首《三一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温切斯特学院学生们的“晨祷”和“晚祷”所写的。

读者也许已经注意到《三一颂》只有短短的四句。其原因是它原本并不是一首完整的诗歌,而只是托马斯.肯恩写的两首祷告诗歌中的结尾部分。

在这两首用于“晨祷”和“晚祷”的诗歌中,起首的诗句分别是“醒来吧,我的灵魂,陪伴着太阳”(Awake, My Soul, and with the Sun),以及“今夜,所有的荣耀和颂赞归于你,我的上帝”(All Praise to Thee, My God, This Night);而到了诗歌的结尾都是以“赞美真神万福之源,世上生灵赞美主恩,天使天军赞美主名,赞美圣父圣子圣灵,阿门”作为结束。这就是《三一颂》的来源。

正如有些评论家所形容的,这首诗歌“含意深邃,庄严无比”;“上帝和祂的伟大竟然可以用如此简朴的语言来描述,而“神学中最深奥的内容又恰恰隐藏在这些简短和独特的诗句之中。”

是啊,我们看到诗歌一开始就指明了“神是万福之源”这一伟大真理,因为整个宇宙和我们的世界万物都是由祂创造的。正如圣经所说的,世界的“万有都是本于祂,倚靠祂,归于祂”(罗马书11:36);而作为造物主的上帝也乐于祝福祂所创造的万物,祂不但“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世纪1:31),而且还“赐下恩惠和光荣,没有留下一样好处,不给那些行为正直的人〞(诗84:11);连“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祂而来的。(雅各书1:17因此,无论是宇宙的“天使天军”,还是地上的”万物生灵”都要赞美祂。而这位荣耀全能的上帝已向祂的子民显明自己是“三位一体”的神。祂为了救赎子民脱离罪死而赐下宝贵的救恩,这救恩就是通过“父所安排,子所成就,圣灵所施行”的顺序显明出来。因此任何一个蒙恩的信徒必然会从心灵深处会发出“赞美圣父、圣子和圣灵”的感恩,将所有的赞美都献给这位神!

虽然这首《三一颂》是在托马斯.科恩成为王室宫廷牧师和主教前写的,但是我们何尝没有从中看到托马斯.科恩正因为明白了这三一真神的伟大,他才会在他后来的生命中如此轻看与地上的权贵和荣华富贵;这也是他在一生中多次敢于犯险向君王进诤言、做抗争的根本原因!

最后,我们再来进一步了解这首充满了庄严旋律的赞美诗歌曲调的来源。

当托马斯.肯恩写下这些诗歌时,他曾经严肃地告诉学生们只能用于个人的祷告,不能在公开场合咏唱。因为在那个年代圣公会规定赞美诗歌只允许出现圣经的经文,而且还必须经过官方的审查。但有趣的是今天我们所唱的《三一颂》其曲调却出于时代更早的16世纪。作曲家是出生于1510年,比托马斯.肯恩小整整127岁的法国人洛伊斯.布尔乔斯(Louis Bourgeois 1510-1561)。

洛伊斯1541年迁居到瑞士日内瓦,成为那里的一名音乐教师,同时也是当地圣彼得教堂的诗班主任。当时的日内瓦是著名加尔文的新教改革宗中心,同时也是新教圣乐的创作中心。洛伊斯在那里成了加尔文的朋友,因此很自然的成了“改革宗”的一名圣乐家。

从1539年起,日内瓦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开始了将圣经诗篇和部分经文按法语的韵律改编成新曲的浩大工程,完成后的圣乐作品史称《日内瓦诗篇》。布尔乔斯加入这项事工的时间比其他作曲家晚,但由他负责完成作曲的“诗篇”却多达八十余首。我们今天所唱的《三一颂》曲调正是借用了当年他为《诗篇》编曲时所创作的一首曲调。因为他的这一旋律曾经先后用于《日内瓦诗篇》中的第100首和134首,故其调名称为“老100首”(Old 100th)。

与其他圣乐作曲家相比,布尔乔斯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很注重吸收当时流行的音乐元素和各种民间旋律,包括增加了和声的搭配。为此他甚至还曾经因“未经官方许可”改编圣诗曲调而被送进过监狱,后因约翰·加尔文亲自出面干预才被释放,之后他的创作也得到了承认。正因为他的圣乐创作上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才使得他的“老一百首”曲调最终成为《三一颂》的旋律,并被全世界各宗各派的教会采纳,颂唱至今。

结束语

亲爱的弟兄姐妹,当今的世界充满著不义和罪恶;战争、动荡、纷争、逼迫、瘟疫、灾害等末世现象不断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当您每周主日唱起这首歌的时候,请坚定您的信念,相信这位创造世界万有、三位一体的神正掌管着一切,无论世界已经发生什么,将来还会有什么变化,祂的国度永不会摇动,祂对子民的祝福和应许更永远不会变化!因此无论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我们都要定睛于这三位一体的神,紧紧地跟随祂,永远赞美敬拜祂!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像当年的托马斯.科恩一样敬虔持守,远离罪恶,在面临各种逼迫时恪守神的道,始终保持我们一个清洁的心,恒切祷告,持久忍耐,等待主再来的日子降临!

 

 

God Gives You Accelerated Forgiveness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Deuteronomy 15:1-11.  Let’s go!

Deuteronomy 15:1-3 (NIV)
1  At the end of every seven years you must cancel debts.
2  This is how it is to be done: Every creditor shall cancel the loan he has made to his fellow Israelite. He shall not require payment from his fellow Israelite or brother, because the LORD’s time for canceling debts has been proclaimed.
3  You may require payment from a foreigner, but you must cancel any debt your brother owes you.

On verses 1-3:  Moses instituted a system where every 7 years debts between fellow Israelites were to be canceled.  It was a way to remember and demonstrate God’s grace, as well as to give people a fresh start.  For that is God’s heart for every person: to give them a fresh start.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

〈箴言〉17:22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阅读经文:箴言17:21-22

21生愚昧子的必自愁苦,愚顽人的父毫无喜乐。22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喜乐的心乃是良药』,是圣经中一句有名的话,但您是否知道,根据医学研究,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劝勉的话,更是一句千真万确、符合科学证据的话!

东方人很早就注意到心理影响生理的现象,所以在中医的处方中有许多是『身心兼顾』的。而近代西方医学也发现许多病是『心身症』,例如:偏头痛、心肌梗塞、胃溃疡、肠躁症等。每当情绪恶化时,病情也加重;加上现代社会步调快速,压力大、紧张、焦虑,失眠的人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