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记〉 19:2-3 要在耶和华─你 神所赐你为业的地上分定三座城。要将耶和华─你 神使你承受为业的地分为三段;又要预备道路,使误杀人的,都可以逃到那里去。

从该隐杀亚伯开始,人类就不断地自相残杀。在挪亚生了三个儿子之后,神看到世界败坏,地上满了强暴。就像该隐的子孙拉麦,对他妻子说:「壮年人伤我,我把他杀了;少年人损我,我把他害了。」因为人属乎血气,终日思想的尽都是恶,因此神说:「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创6:3)」从那时开始,人类的寿命就越来越短了。神的灵虽然不要永远住在人的里面,但是神的灵依然要住在人的里面一百廿年。假如你讨厌一个人时,就会想尽办法不要和他在一起;但是即始年日缩短,神的灵依然要和祂所赐予生命气息的人在一起一百廿年。当然,为了某些原因,我们不能活到一百廿岁,那也没有办法。

神的爱是如此坚定。即使看到人心里思想的尽都是恶,也要想办法帮助他。犹太人的拉比认为,逃城的用意不是为了庇护,而是为了赎罪。因为在〈出埃及记〉廿一章13节说:「人若不是埋伏著杀人,乃是神交在他手中,我就设下一个地方,他可以往那里逃跑。」拉比Philo认为,神不会挑选一个无罪的人去执行夺取他人性命的任务,因此在神把某人的性命交在肇事者手中时,肇事者之前很可能已犯了某些罪,所以神才会挑选他成为取他人性命的「工具」。例子:「就如人与邻舍同入树林砍伐树木,手拿斧子一砍,本想砍下树木,不料,斧头脱了把,飞落在邻舍身上,以至于死。」因此,肇事者的流亡就是他的赎罪祭。

倘若肇事者在未到逃城之前就死掉,他们的尸体还是要送到逃城,埋在那里。倘若肇事者比大祭司早死,那么他的尸身也必须葬在城,直到大祭司死掉才可搬走。即使肇事者能活到当时的大祭司死去,得到自由,此后也不可以作官。倘若该城巿的居民要颁奖给肇事者,他应该推辞不受,除非大家非常坚持。肇事者若在大祭司未死之前就离开逃城,被报仇者在逃城之外杀死,报仇者就不算有罪了。

神为过失杀人者设立逃城,表明了神的公义。虽然杀人是不对的,但对于无心之过,神采取了赦免和宽恕。神要求建三座逃城,但是希望犹太人能主动增加三座,学习神对人的怜悯。逃城都设在利未人住的城里,到逃城的路上不仅要设立很清楚的指标,并且马路要加宽一倍,要舖得平坦,使人容易找到地方。肇事者进逃城后,要接受审判,看他是过失杀人或是谋杀,若是谋杀就要把他送回肇事的地方,让他接受死刑,还给死者一个公道。逃城的设立不仅为以色列人,也为在他们中间的外人和寄居的。逃城不是为著故意杀人的,而只为著误杀人的。

杀人致死大约有四种分法:第一种是完全无辜。例如砍树时,斧头脱掉,打到旁边的人而致死。或是在行体罚时,例如杖刑时,还没打完该打的杖数,犯人就死了。第二种是疏忽致死。例如有人食物或药物过敏,因为没有先问清楚,以致服用者死去。这种人也必须流亡到逃城。第三种是严重的大意。例如店家没有把地板擦干净,以致客人摔倒撞到头死去。这种人即使流亡到逃城,可能还要赔偿。第四种就是有计划的谋杀,不能到逃城,唯有死刑。到了逃城也要把他送回原地受刑。

所以审判的过程对肇事者很重要,他必须有见证人;审判者也不可以随便定罪,要听两三个见证人的见证才可定案。人若做假见证便是故意设计害死人,等同谋杀,就要「待他如同他想要待的弟兄」,使听见的人不敢再行恶。在历史上有许多冤案冤狱都是假见证造成的,有的人根本没看清楚,却一口咬定。等几十年后再找到新证据洗尽冤情,人家的一生都已经完蛋了。所以作假见证是很可恶,包藏祸心之举,是一定要处罚的罪。

「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的作法,在西方被称为「报复的例」。从字义上看,仿佛鼓励人去报复,实际上是为了保护犯人免受酷刑,不会受过于所当受的。最近有新闻说,在台湾有个女学生被覇凌,有一群人欺负她。后来有人去找那群人报负,把第一个扇女学生耳光的那人的右手砍了下来。这就是人的基本反应,一旦受到伤害或损失,报复起来一定是加倍的,二来为了泄忿,三来则要给对方颜色瞧瞧,让他们不敢造次。所以「报复的例」限定人们只能按其损失去讨回公道,不可加倍报仇。

我们都是罪人,但是神怜悯我们,只要逃进了耶稣的救恩里,魔鬼就再也不能控诉我们。耶稣就是我们最安全的逃城,永远的逃城。在这个逃城里,耶稣教导我们世界最高的标准,就是爱你的仇敌。

耶稣说:「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太5:38-42)」这段话感动了许多人信主,因为这不是人可以想出来的教导。耶稣不要我们单爱对我们好的人,还要去爱那些不爱我们,对我们不好的人。祂要我们像天父一样完全,因为祂让太阳照好人,也照坏人。从设立逃城到爱我们的仇敌,神希望祂的儿女像祂一样,不只是怜悯,不只是忍耐,更要有恩慈;不管对方如何,都主动地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