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

出埃及记19章4-6节    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们都看见了;且看见我如鹰将你们背在翅膀上,带来归我。如今你们若实在听从我的话,遵守我的约,就要在万民中做属我的子民,因为全地都是我的。你们要归我做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

在利非订时,摩西的岳父叶忒罗带着摩西的家小来和他团聚。原来摩西己经有两个儿子了,可能在埃及时,摩西觉得太凶险了,万一法老拿他家人做人质,他就很为难了,因此把他们送回岳父家里。叶忒罗可能听闻以色列人己经出埃及,不用再顾忌,所以就带了他们来见摩西。

当年约瑟离开迦南地,在埃及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叫玛拿西,一个叫以法莲;前者之意是「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后者之意是「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

摩西的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革舜,因为摩西说:「我在外邦做了寄居的」;一个名叫以利以谢,因为他说:「我父亲的神帮助了我,救我脱离法老的刀」。

当你为自己的孩子取名时,会不会跟自己的经历有关系?跟神有没有关系?约瑟和摩西都把神的恩典记在儿子的名字里,所以我们每次读到这些名字时,就知道他们记得神的恩典,因着仰望神,神也祝福他们。

Son of David, Son of God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20:41-21:4. Let’s go!

Luke 20:41-44 (NIV) 
41  Then Jesus said to them, “How is it that they say the Christ is the Son of David? 
42  David himself declares in the Book of Psalms: “‘The Lord said to my Lord: “Sit at my right hand 
43  until I make your enemies a footstool for your feet.”‘ 
44  David calls him ‘Lord.’ How then can he be his son?” 

On verses 41-44: After being asked different questions by the chief priests, teachers of the law and the Sadducees, Jesus asks a question of his own. He first points out what seems like a contradiction in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On one hand, the Scriptures teach that the Messiah is “the Son of David” (v41), that is, a descendant of David. On the other hand, in one of David’s most famous written prayers (Psalm 110:1, which Jesus quotes in verse 42-43), David calls the Messiah his “Lord” (v42). It would be strange for an older person to call one of their distant descendants (i.e. their great-great-great-great-great-great… grand child) “Lord”. So why does David call his own distant descendant, the Messiah, “Lord”? That is Jesus’ question.

「海难背后的传世圣诗」系列之三:《奇异恩典》诗歌作者背后的奇异人生

【引言】亲爱的朋友,您还记得2020年4月12日发生在当时欧洲新冠病毒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义大利著名的的米兰大教堂门口空前绝后的那一幕吗?被称之为世界第四男高音的著名盲人音乐家安德烈·波切利(Andrea Bocelli)在那里面对前方空无一人的教堂广场“独唱”了一首歌,而这首歌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著名圣诗《奇异恩典》(Amazing Grace)。

在近现代基督教无以计数的赞美诗歌中,这首《奇异恩典》毫无疑问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首。许多人都知道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是与该诗作者在海上经历了一场凶猛的暴风雨, 最后依靠神的拯救和恩典而得以生还的故事有关。但在真实生活里,作者的人生经历远比这一情节更符合这首诗歌的名字。在正文开始之前先让我们一起听一下安德烈·波切利所唱的这首诗歌。

 

  ▉01「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约翰·牛顿的英国人?」

1747年的2月间一一艘名叫「灰狗号」的英国商船正沿着非洲的西海岸行驶在塞拉里昂境内的基塔姆河(Kittam)水道上。突然,岸边有人升起了愿向商船售卖货物的烽烟信号,于是灰狗号就抛锚停下来等待当地人划独木舟过来洽谈。来人兴冲冲地登上灰狗号,没想到迎面而来的船长开口却没有先谈生意,而是找人:「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个叫约翰.牛顿的英国人?」那位来者听了大吃一惊,回答说:「你怎么会问这个人?他就是我的同事!」

他们两人交谈中这位惊奇的巧合之人就是我今天要介绍的诗歌《奇异恩典》的作者:约翰·牛顿(1725-1807)。

这位才22岁的英国人怎么会来到非洲?灰狗号的船长为什么如此急切地要找到他?为何人们说这首《奇异恩典》与他的这段非洲经历有关?要想搞清楚这些问题还是要回到三年前约翰·牛顿在伦敦被强征入伍成了海军「夏威克号」战舰上的水兵那段经历开始说起。

(下图是1765年服役的英国皇家海军战舰「胜利号」,现在还作为一个浮动博物馆停泊在朴次茅斯海军基地)

▉02 防止他人逃跑的军官却自己先当了逃兵!

本来约翰是可以躲过这场兵役的。虽说那年约翰才19岁,但因为从11岁起就跟着当船长的父亲多次出海,17岁正式入行,此时已经已是一名很有经验的商船水手。入伍前他结束了一趟地中海航行回到伦敦家里已经休息了好久,父亲因为知道近期英法关系紧张,随时有可能爆发战事而赶紧给他联系好去另一艘商船;可是就在临出发前他却执意要去探望他外地的女友玛丽,结果耽误了商船的起航时间,这才被强制征兵入伍成了夏威克军舰上的水手。

战事当前,儿子去当了兵,老父岂能安心。于是在航海界颇有名气的老约翰船长就通过关系疏通到夏威克号的舰长,求他关照自己的儿子。不久后舰长便破格提拔约翰当了一名海军军官候补生。尽管这个军衔只是皇家海军军官中最低的等级,但约翰却因此马上变得得意忘形,不但把他过去在商船沾染上的坏习惯搬到军舰上来,甚至还竟然极力去嘲笑不久前还与他同甘共苦的水手弟兄;之后他又因看了船上书记官米契尔推荐给他的一本无神论书籍,言行变得更加变本加厉。

1745年的春天,约翰所在的舰队进入普利茅斯港维修。此时他听说舰队下一步将调去东印度群岛,这意味着他将可能有数年见不到他日夜思念的女友。正好有一天舰长出于信任派给他一个任务,要他下船去负责监督另一艘补给舰船的水兵,防止他们中间有人逃跑;结果他一到陆地便趁机脚底擦油开溜,自己先当了逃兵。

约翰的计画是尽快赶到50公里外的达特茅斯港,他父亲的船此时正好停泊在那里,找到父亲可以让他帮自己另寻一份商船的工作。可人算不如天算,就在约翰快到目的地时被海军的纠察队抓个正著,将其押回到夏威克舰上。舰长对约翰的背叛大发雷霆,当众对他施行了96下的鞭刑,然后将其贬为普通水手;被约翰嘲笑过水手们也趁机对他百般羞辱。约翰为此痛恨舰长到极点,一度还想谋杀他,幸而被一双无形之手制止。

(下图是历史上英国皇家海军施行鞭刑的图作,其所使用的鞭子称“九尾鞭”,其重370克,由九根绳索组成)

▉03  幸运如愿又成了商船水手

不久幸运降临到他身上。1745年的5月9日的早上,约翰本来还躲在船舱里睡懒觉,一位副官看见后就逼他上甲板去干活,结果刚好看到一艘叫「柏迦苏斯号」的商船上来了两名船员;他们出示了舰队司令官的手令,要舰长用舰上的两名水手与他俩交换。见此良机约翰马上毛遂自荐,恳求舰长把他作为人选。没想到舰长居然因对其反感还就真的答应了。约翰终于如愿脱下了军服,再次成为一名商船水手。

柏迦苏斯号本次航行的目的地是去非洲。船长彭乐斯也认识约翰的父亲,因此对他极其友善。但是离开了海军严厉管束环境的约翰却本性难改,不但对船长丝毫不领情,反而还编出歌谣在背后羞辱他;同时在船上他还用自己各种放浪不羁的行为带坏了许多水手。

时间到了当年年底。彭乐斯船长不幸染病去世;接替他的是大副伯兰特。约翰深知大副对自己毫无好感,担心迟早会把他遣返回海军,重新去过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又想寻机离开。

约翰渴望的“机会”再次来临了。有一天船上来了一位叫阿莫斯·克劳的英国人。他是柏迦苏斯号的船东之一,这次是为了回他在非洲的妻子家。克劳原是靠贩卖奴隶起家,后来又在塞拉里昂娶了一位土著酋长的女儿佩耶公主(Princess Peye)为妻,借着这位酋长的影响力在非洲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约翰乘此机会向克劳求一份当助手的工作,而克劳又正好缺少有航海经验的帮手,两人一拍即合。于是当船抵达塞拉里昂后,约翰高高兴兴地地和克劳一起换乘小船在普兰登群岛的主岛登陆,前往克劳在当地的家,然而等待着他的却是此刻他完全无法想像的日子。

        (下图为塞拉里昂在非洲的位置)

▉04 人在非洲竟成了奴隶

约翰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充满了期待,他回想起父亲几年前曾经安排他去牙买加去学做生意,只因他去玛丽家探望所待的时间过久才未能成行,如今终于有机会在非洲完成父亲的宿愿。几天后克劳准备带约翰去内陆地区收货,可偏偏此时他染上了热病;克劳无奈只好让他留在家里,让妻子照顾。

克劳前脚一走,厄运就降临到约翰身上。原来那位酋长女儿见克劳身边第一次出现了一名白人,生怕今后有一天约翰在丈夫心里地位过高而影响到她个人的利益和权势,故一开始就对他深具戒心和敌意。因此当克劳一离开,她就趁机百般折磨约翰。她先是以约翰的热病会传染为借口,把他赶到室外的草棚里与自己的黑奴同住,然后故意每日不给他足够的饮水和食物,逼得约翰实在撑不住时只能去野地采集千人掌的球茎来充饥解渴;在女主人的指使下,甚至家里的每个黑奴都争着去使唤、欺负他。那时的约翰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度日如年。

好不容易熬到克劳做完一趟买卖回来,可是当约翰向克劳诉苦时,老板却单方面只相信妻子的辩解。不久之后更大的打击又接踵而来。一次克劳带约翰去内陆做买卖时,有人诬告他有偷窃行为;结果克劳听信了谗言,对他完全失去了信任。接下来克劳每次要上岸办事,就先把约翰拷上脚镣,用铁链把固定在船上甲板上的铁圈上;若当日克劳不能及时返回他只能独自挨饿…..。此时的约翰已如同奴隶,甚至还不如奴隶;他的遭遇比起圣经《路加福音》里的那位饿到吃喂猪的豆荚为生的“浪子”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下图为在一艘沉没于1794年奴隶船上发现的镣铐,现保存在南非开普敦博物馆)

身陷绝境又举目无亲的他这时候只能偷偷托人捎信向远在英国的父亲求救。几个月之后,信件终于辗转流落到老约翰手里。父亲闻讯后肝胆俱裂,立刻写信给他的好友、利物浦的船东约瑟·孟尼斯提,请他帮忙寻回流落在非洲的儿子。约瑟赶紧联系到一艘马上要前往非洲的商船,拜托其船长到达塞拉里昂时一定要千方百计寻找到约翰的下落,将其带回英国。这艘商船就是本文开始说到的灰狗号,它前来非洲是为了寻购黄金、钻石、象牙、蜂腊、染料等当地重要特产,故有机会到达非洲各地,船长的名字叫史万威。

船长史万威好不容易找到了约翰,但他万万没想到约翰却表示不愿意跟他返回英国。原来此时的约翰因为认识了当地的另一位白人富商,在后者的反复交涉下不但脱离了克劳的控制,还在这位白人手下谋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又想继续留在非洲。史万威为了不负朋友重托,硬是编造了约翰的女友玛丽继承了一大笔遗产,要他赶紧回英国与她晚婚的谎言,诱骗约翰上了灰狗号….。

▉05  灰狗号进入了台风的中心

接到约翰后的灰狗号继续在非洲的商业航行直到基本满仓后开始启程返回英国。开始时船长看在约翰是船东朋友之子份上,对他颇为客气。尽管船上因水手不断有人得热病倒下而缺乏劳力,但船长仍然不给约翰安排任何工作,让他吃好睡好。然而约翰好了伤疤忘了疼,在船上又肆意妄为,放纵了起来;更可恶的是他甚至在水手面前毫无顾忌地说亵渎神的话,以各种似是而非的谬论去动摇众人的基督信仰。作为基督徒的船长目睹其恶行后开始感到后悔。

在漫长的航行中,约翰有机会读到一本叫《效法基督》的书籍,里面有许多话对他有所触动。特别是这段:「一个人的性命是何等的短暂和不可测度,你必须正视你的性命。今天,你也许充满了活力,事业兴旺;明天,你可能何等衰微, 一无所有….。啊!可怜的犯罪动物!你来日在审判台前如何站立得住,你一切隐藏的罪在神的光中将无所遁形。 」读罢他不禁为自己以往的行为感到不安,但此时的他仍然不愿意向神降服….。

3月9日的半夜间,熟睡中的约翰被一阵巨大冲击波惊醒。他起身一看,海水已涌进船舱!接着他又听到上面有人在喊:「船快要沉了!」于是他立马就冲上甲板。船长一看到他,马上命令他赶快去找把刀来;可就在约翰转身下船舱的那一瞬间,一个巨浪打来,把甲板上的一位水手卷入海里。约翰若无刚才船长那个命令,此时就在那个位置,必也一样葬身大海。

原来是灰狗号进入了台风的中心,又撞上了礁石!船帆也被狂风撕成了碎片,连船身的横梁都被风浪撞击到脱落,整条船上下四处狼藉,破损不堪;海水不但从甲板上冲进船舱,也从船内的大小破洞中涌入舱内。危急当头,约翰自然无法置身之外。他先按船长吩咐把那些缠绕着船桅的绳子割断,然后和大家一起把船舱里的衣服和被褥搬来去填塞漏水的各个破口,接下来再齐力不停地把涌进的海水舀出船外….。

就这样不停地连续干到第二天的上午,每个人又冷又饿,实在是筋疲力尽了。这时候约翰居然突然脱口而出,说:「如果这样做还不行,但愿主怜悯我们!」他震惊自己此时会想到神,但转眼一想,像他这样亵渎神的人,还能有什么资格得到怜悯呢?

风浪还在继续,每当前方一个巨浪打过来,船头就会随海浪的起伏从浪尖落到浪底,每次都可能是灰狗号的末日。船长看到约翰已实在没有力气继续舀水,干脆安排他到驾驶室去掌舵。

▉06 暴风雨中的“洗礼”

船长让约翰去“掌舵”并非是因为他的能干,而是此时所谓的“掌舵”只需要简单地保持灰狗号迎著风浪前行而已;但即使如此当事人所面临的风险却不小,因为暴风雨引起的巨大波动和冲击随时可以把他摔出船外。为此当时一个水手还特地用绳子把约翰固定在驾驶位置上,这下子他的命运只能和灰狗号“风雨同舟”和“共存亡”了!

灰狗号在黑压压的暴风雨中前行,时而冲上浪尖,时而沉入浪底,不时还有船体撕裂的声音传来。此时的约翰如同看到了末日,浑身发抖,不由得大喊:「神啊,请宽恕我,怜悯我的灵魂吧! 」这是他虔诚的母亲在他小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接下来他又在心里对神起誓:「如果祢救我安抵陆地,我愿永远成为祢的仆人,从此过不一样的生活!」

当约翰绝望中向神求救时,他脑海里又浮现出以往一幕幕化险为夷的经历。

除了刚才遵船长令下舱去取刀因而侥幸躲过海浪那惊魂一击外,不久前灰狗号在非洲加蓬河航行时他还有过一次险情。那天夜晚他叫上了四名个水手和他一起喝酒取乐,喝醉后便在甲板上乱舞;突然一阵风把他的帽子吹落到海里。醉眼朦胧的他以为帽子就落在船边的小艇旁,转身就想跳入艇中,可其实那艘小艇离灰狗号足有二十英尺之遥,一旦落水定是生死难料。好在那一刻身旁的一名水手及时抓住他,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再往前想,他年轻的时候在家乡时曾认识了一名水兵,后者约好带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上军舰去参观。到了要出发的那一刻,偏偏他外祖父一边吃喝一边教训他个没完,因此耽误了时间。等到他赶到码头时,伙伴们的小艇已在划向军舰的半途中。正在他懊悔之时,突然看到远方的那艘小艇撞上了水面下的一块礁石并顷刻翻转,几个人在海面上挣扎翻腾不久便全部被大海吞没。他因迟到又逃过一劫。

还有一次更早的,那是发生在他12岁那年。有一次他偷偷骑上他外祖父的一匹马,快速通过一条小巷时,突然发现前方路边的灌木林从篱笆上方延伸出来、长满刺钉状的树枝条就横在他眼前,他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可就在那一瞬间,他骑的马猛然一颠,把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躲过了带刺的树枝对他眼睛的伤害,落地后的身体也安然无恙。

约翰突然领悟到以前的这些经历绝非是偶然和巧合,是神奇异的恩典!他又想起了小时候在母亲的带领影响下曾经是那么的虔诚爱主,那么的喜欢读圣经唱圣诗,但自从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两年后继母进门,后来就逐渐变得越来越叛逆;到下海当了水手后更完全被魔鬼所诱惑,沾染了满身的污秽,一直活在罪中而不可自拔。可是尽管自己过去是如此地得罪神,但神却一直在暗中怜悯保守他,并不断在危难时出手拯救他,等待他认罪悔改,真正归主….。

灰狗号终于走出了暴风雨,那位水手前来解开了约翰的绳索,并告诉他灰狗号遇险之所以没有沉没,是因为遇到了神迹:暴风雨带来的冲击,让货舱里的货物移位了,正好神奇地把船舷上的大洞堵住了….。

▉ 07 「我们船上有一个“约拿”!」

虽然灰狗号度过了暴风雨的危机,但因风帆已损而失去了动力,只能任凭风向在海面上漂泊。许多天过去了,接下来粮食和饮用水成了新的危机;尽管已经实行了严格的配给,但眼看也逐渐快到到尽头。

终于,一个水手因饥饿而体力不支死了。大家心里都非常害怕和恐惧,甚至有人想到,再继续下去,船上总有一天可能会发生有选择性地杀人,用人肉来充饥的惨剧。

虔诚的船长此时再也无法克制自己。他当众人面盯着约翰说,我们这是受到了天谴,因为在我们船上有一个“约拿”;如果我把他抛进海中,我们全船的人就可能不致于死亡。读过圣经的约翰知道《约拿书》中有约拿因得罪神,所坐之船在海上遇到风暴,最后被人抛进海中,风浪就平静了的情节。他知道船长所说的就是自己,也明白船长说的没错;但他更害怕那时众水手眼里对他露出的凶光,担心有一天真的成为他人的猎物和食物….。

(下图为根据圣经《约拿书》创作的约拿被抛入大海的画作)

就在约翰惶惶不可终日时,因着他的悔改,神的眷顾和怜悯临到灰狗号上。1748年的4月8日,就在全船的人喝完贮存的最后一点淡水那天,前方终于出现了陆地,那是爱尔兰西部的斯威利湖(Lough Swilly)港。上岸后,约翰随即到了当地的教堂,跪下祷告说:「神啊,谢谢祢的恩典和怜悯,把我从海浪中救拔出来。我犯了亵渎和咒骂的罪,顶撞了祢,但祢仍然赦免我,拯救我。在祢的扶持下,我愿将余生奉献给祢,被祢使用。」

约翰一生都永远都不会忘记他在暴风雨中向神求救的那一天,他称其为「扭转命运的那日」。从那天起,他不但归向了神也从此避免了亵渎、赌博和饮酒的不良行为,但在信仰之路上还剩下一个情欲的试探等待着他….。

▉08  重返非洲的试炼和试探

约翰从非洲回来后为找到工作住在利物浦,因为那里是英国“三角贸易”的主要港口。所谓的三角贸易是指从从英国将货物运往西非去换取奴隶,再将奴隶运往西印度群岛做苦力,从中换得糖、朗姆酒和其他商品,然后再把这些商品运回英国。在那个时代的英国,举国上下并没有把这种贸易当做罪恶和可耻,因为当时的非洲本身就是奴隶制,而整个英国的百分之八十财政收入又是来源于这种贸易。(下图为下图为显示当年英国“三角贸易”的海图)

很快约翰依靠父亲的人脉关系在一艘船叫「布朗洛号」的船上获得了大副的职位,也加入到这种贸易之中。这次的目的地是前往几内亚。当经历了漫长孤躁的海上航行抵达非洲时,约翰一时按捺不住深藏内心的欲火,上岸便找了当地女人鬼混。放纵情欲后他又万分懊悔,哀叹「在神给了我这么大的怜悯之后,这种事竟然还会发生!」

当约翰•牛顿在情欲上无法自拔时,神出手管教了他,把他再次挽回了过来;而这期间发生的“奇事”居然就发生在当年约翰在非洲“为奴”的克劳家!

那天布朗劳号来到塞拉里昂,约翰决定顺便前往普兰登群岛去探望这位前老板。此时的约翰不但已今非昔比,而且还可能给克劳带来生意;所以当他抵达后,克劳夫妇除了热情招待外,当晚还特地提供一个女黑奴给约翰陪睡,意在尽可能弥补过去虐待约翰的“亏歉”。

可是就在当夜,约翰突然发了热病,躺倒在床上浑身无力,肌肉疼痛。他猛然知道这是魔鬼的试探,也是神的试炼和管教。于是尽管他高烧未退,仍然从床上挣扎着起来,外出在黑暗中跪下来流着泪向神认罪祷告,祈求主耶稣的宝血的洁净自己…..。从那天起,他的一生再也没有一次陷入情欲的陷阱,每日的祷告也成为陪伴他终身的习惯。

上帝奇异的恩典再次发生。在布朗洛号准备从非洲转向去西印度群岛之前,约翰带着几名水手登上了一艘补给船,准备上岸去采购木材和饮用水。然而就在即将出发的前一刻,船长突然把他叫回,另派了一人代替他前往。结果第二天一早,有人前来报信,说昨晚那艘船沉了,船上所有人全都溺毙,无一幸免。约翰闻之非常震惊,但他知道这确实是神的保守,因为身旁的那位船长告诉他,昨日他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在那一刻会莫名其妙地叫回约翰,另换他人。即使这位船长并不是基督徒,但此时也不得不承认,将来神在约翰的身上定有美好的旨意!

▉09  终成神使用的贵重器皿

约翰后来的发展证明船长的预言说的没错。布朗洛号回到英国之后,约翰马上向玛丽求婚。1750年2月1日两人终成眷属,在英国罗彻斯特的一家教堂举行了婚礼。之后的几年里他虽然还为生计先后在「阿盖尔公爵」和「非洲号」船上担任船长,在英国非洲和西印度群岛间从事那种不道德的“三角贸易”,但因自己在非洲曾经曾经有过类似奴隶的悲惨经历,加上作为船长亲眼目睹被贩卖的奴隶在海上所遭受的苦难,他对那份工作日益心生厌恶,期望能够早日脱离。

(下图为反映当年奴隶船上悲惨状况的图作)

神再次怜悯了他。1754年11月初,就在约翰即将作为另一艘叫「蜜蜂号」的船长即将起航驶往非洲的前两天,他毫无先兆地从椅子上掉到地下,不省人事;经医生诊断他的身体不再适合航海。之后不久他就得到了一份岸上的观潮员工作,从此他不但摆脱了奴隶贸易,而且可以和普通人一样每周参加教会的聚会。尽管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今后神在他身上究竟赋予了什么旨意和使命。

在利物浦的教会期间约翰结识了多名著名传道者和牧师,在他们的影响和鼓励下灵命不断得到成长。若干年后,许多人都希望约翰能够来全职来服事神,他也想起母亲在自己儿时曾经向神许过的愿,让他将来成为一名牧师来事奉神。然而约翰天生却又是一个说话结巴的人,要上台讲道有巨大的心理障碍。但他虽然几经失败,却依靠祷告和圣灵的力量一直坚持不放弃,不断地通过在家练习、在教堂作见証、以及去其他教会分享等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讲道水准,直至成为一个优秀的传道人。1758年他正式向英国国教圣公会的约克大主教提出担任神职人员的申请,但却因为他只有二年的学校读书记录学历太低而被拒绝。对此约翰毫不气馁,干脆就在家里举办聚会讲道。

时间到了1764年,一本收集了约翰近几年讲道和见证的文集《一篇真实的记述》公开出版并在英国引起了轰动。此后在一名叫达茂斯的伯爵亲自力荐下,圣公会的林肯主教在1764年4月29日终于正式按立约翰•牛顿为国教神职人员,并指派他在英国白金汉郡的一个偏远城市奥尔尼(Olney)担任教会牧师。在隆重庄严的按立仪式中,约翰充满感恩地对到场的观众说,「没有人像我这样如此的不配。因为我长期以来都在顶撞神、亵渎神,过著放荡的、淫佚的生活。今天我得以蒙受这么大的恩典,实在是我所不配得的….。」

因为约翰的精心事奉和讲道的影响力,奥尔尼教会出现了空前的大复兴,人数不断增长,最多时多达二千人。其他城市的许多教堂也纷纷来请约翰前去讲道,无数人因他的讲道和见证而归向神!

(下图为约翰在奥尔尼教会当牧师时期讲道的讲台)

在奥尔尼约翰的家门口挂有一个横匾,上面写着《以赛亚书》和《申命书》的两段经文:「因我看你为宝为尊,又因我爱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换你的生命」(赛43:44);「你要记住你在埃及作过奴仆,耶和华你的神把你从那里救赎出来,所以我吩咐你要遵行这话。」(申24:18)再没有比这两句经文更合适神在约翰身上的恩典和旨意。

在奥尔尼牧养教会近16年后,神引导约翰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伦敦,在著名的圣玛丽•邬尔诺(St.Mary Woolnoth)教会事奉。这所有着巴洛克风格的教堂据考证有两千年的历史,1716年经历了它第三次重建,那时已是伦敦城的第一教堂,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神职人员曾经在这里事奉。约翰为此感恩道:「一个在非洲过著连奴隶都不如的人,因着神奇异的恩典,竟然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的第一教堂的主任牧师。」但此时的他完全没想到,神让他来到伦敦还意味着要他参加一场英国历史上重要的争战:废除奴隶制度!

(下图分别为约翰曾经服事过的伦敦圣玛丽•邬尔诺(St.Mary Woolnoth)教堂在街道改建前的外景照片以及现今保留在改建后建筑物内的教堂内部照片)

 

1785年一名新进下议院的议员威廉·韦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前来圣玛丽教堂寻找约翰帮助。他从前曾经在奥尔尼听过约翰的讲道,现已成为一个敬虔的基督徒,并决心制止英国罪恶的贩卖黑奴制度,两人因此成了志同道合的战友。1788年约翰应他邀请去英国议院听証会演说,通过亲身的经历公开忏悔自己曾经参与奴隶买卖的历史,痛斥贩卖人口的罪恶和不道德;随后他又出版了一本名为《对非洲奴隶买卖的感想》的小册子,列举奴隶制的种种罪恶;该书发行后销量高达数万本,有力地推动了英国废奴运动的开展。

这场禁止买卖黑奴的争战在历经廿余年之后,1807年由威廉·韦伯福斯提出的《奴隶贸易法案》终于在英国国会获得通过。约翰打完了人生最后这美好的一仗,就在这一年返回天家,享年82岁。

约翰去世之前亲自为自己写了墓志铭,总结了他的一生:「约翰.牛顿牧师,从前是个犯罪作恶、不信上帝的人,曾在非洲作奴隶之仆。但借着主耶稣基督的丰盛怜悯,得蒙保守,与神和好,罪得赦免,并蒙指派宣传福音事工。」

下图是2006年电影《奇异恩典》中威廉·韦伯福斯在英国议院为是否应该废除奴隶制展开辩论时的镜头:

▇ 10  奇异恩典

约翰一生写了很多圣诗,《奇异恩典》是他的代表作。这首诗歌是他在奥尔尼教会期间在准备为1773年的元旦讲道时写的,也是作为自己对圣经《历代志上》第17章16至17这两节经文学习的见证。经文内容是:「耶和华神啊,我是谁,我的家算什么,你竟使我到这地步呢?神啊!这在祢眼中还看为小,又应许你仆人的家至于久远。耶和华神啊,你看顾我好像看顾高贵的人。」在讲道中他由衷地说:「神奇异的恩典叫我的心惧怕,但也是这个恩典解除了我一切的惧怕;当我一接受这个救赎的恩典时,我是何等地宝贵这奇异的恩典!」

诗歌写完后首次出版在1797年发行的《奥尔尼赞美诗》诗集中,当时并没有谱曲,因此也没有引起很大反响。然而当诗歌传到美国后,却在十九世纪初的基督教第二次大觉醒运动中大放异彩,经常被浸信会和卫理公会在布道中使用,也特别受到当时美国南方正在追求自由的黑人群体的喜爱,成为他们的「灵歌」。但那时这首歌所唱的曲调却五花八门,多达20多种。最后在1835年,由美国著名的作曲家威廉·沃克(William Walker) 在当时的乡村音乐「新不列颠」(New British)曲调基础上正式改编了曲谱,由此奠定了该诗歌在圣诗历史上的地位,成为一首最为著名的经典赞美诗。

下图为《奥尔尼诗集》第53页中的《奇异恩典》诗歌;右图为谱曲者威廉·沃克的头像:

当我们了解约翰如此不平凡的一生,再来阅读或吟唱他的这首充满敬虔,以生命作为见证的基督教诗歌,更能领略诗歌里所体现的救赎、赦免、感恩、重生、及永生盼望的不朽主题和永恒亮光!

 《奇异恩典》

奇异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丧,今被寻回,瞎眼今得看见。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时,既蒙恩惠,真是何等宝贵。

许多危险,试炼网罗,我已安然经过;靠主恩典,完全不怕,更引导我归家。

将来禧年,圣徒欢聚,恩光爱谊千年;喜乐颂赞,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现。

亲爱的朋友,也许我们的人生无法像这首诗歌的作者那样奇异,但是约翰所经历的恩典却是每一个愿意信这恩典背后的恩主 – 耶稣就能够白白得到的。无论您有着什么样的过去,无论您现在还有什么苦恼和迷茫,无论您前面的道路还存在什么样的危难和网罗,祂一直在等待着您的归来,并愿意亲自引导您抵达平安喜乐的生命彼岸。这彼岸即是诗中咏唱的“ 将来禧年” – 永恒!

亲爱的朋友,请问:您愿意得到这奇异的恩典吗?

最后请欣赏以下四个精彩的视频:

(1)由著名电影演员孙海英吕丽萍夫妇在悉尼《天歌音乐会》上演唱的《奇异恩典》

(2)全球50个国家用50种语言唱《奇异恩典》

(3)新西兰著名女高音海莉·迪·薇思特拉演唱的《奇异恩典》

(4)由哨笛、风笛和小提琴一起演奏的美妙的《奇异恩典》

 

耶和华尼西Jehovah-Nissi

出埃及记17章14-16节   耶和华对摩西说:「我要将亚玛力的名号从天下全然涂抹了,你要将这话写在书上做纪念,又念给约书亚听。」 摩西筑了一座坛,起名叫耶和华尼西,又说:「耶和华已经起了誓,必世世代代和亚玛力人争战。」

汛的旷野位于以琳和西乃中间,是埃及一个主要的防卫站,防范从东边经巴勒斯坦进侵的敌人。神在此赐下吗哪和鹌鹑给以色列人,解决他们缺乏粮食的大问题,也借着吗哪教导他们要听从神的话。神的恩赐使以色列人心里舒畅,那时以色列全会众都遵耶和华的吩咐,按著站口从汛的旷野往前行,在利非订安营。

神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他们就都遵耶和华的吩咐,继续前行,来到利非订(Rephidim)。利非订的意思是「休息地」,位于汛的旷野和西奈山之间。再一次,他们碰到了没有水的问题。这己经不是第一次碰到吃喝的问题了,第一次在玛拉,第二次在汛的旷野,现在到了利非订还是有类似的问题。以色列人有没有变得聪明一些,有更好的心态来面对困境呢?

百姓没有水喝,所以与摩西争闹,说:「给我们水喝吧!」摩西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与我争闹,为什么试探耶和华呢?」百姓在那里甚渴,要喝水,就向摩西发怨言,说:「你为什么将我们从埃及领出来,使我们和我们的儿女并牲畜都渴死呢?」摩西就呼求耶和华说:「我向这百姓怎样行呢?他们几乎要拿石头打死我。」(出17:1c-4)

百姓还是使出老套,像孩子一样,与摩西争闹。摩西说他们是在「试探耶和华」,因为前面几次的困境神都为他们解决了,为什么他们还要用吵闹的方式去表达?好像很幼稚的孩子一样。并且说摩西把他们从埃及领出来,要使他们和儿女及牲畜都渴死!  如此诬蔑摩西的动机,令人伤心。而且还几乎暴动,有人想拿石头打死摩西。他们拿埃及的富足与旷野相比,对现实感到不满。为奴甚久,己成了没有理想的一群人。

Speak Their Language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Luke 20:27-40. Let’s go!

Luke 20:27-40 (NIV) 
27  Some of the Sadducees, who say there is no resurrection, came to Jesus with a question.
28  “Teacher,” they said, “Moses wrote for us that if a man’s brother dies and leaves a wife but no children, the man must marry the widow and have children for his brother.
29  Now there were seven brothers. The first one married a woman and died childless……

On verses 27-40: The Sadducees, a group of Jews that believed parts of the Old Testament but did not believe that resurrection was possible, come to Jesus with a question to show what they thought was the absurdity of believing in the possibility of resurrection. However, their question was based on a wrong assumption which Jesus challenges. The Sadducees assumed that life in heaven would be just like life on earth, with people marrying and being given in marriage, and that if two people are married on earth, they will be a married couple in heaven too. Jesus corrects the Sadducees’ wrong assumption (v35-36) and then, using the very Scriptures that the Sadducees believed, shows them that their Scriptures affirm the reality of resurre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