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位传道人互相影响接力完成的感人诗歌《耶稣一来》

作者:徐彬

引言:在刚过去的2022年岁末和2023年年初的日子里,每天从国内所传来的几乎都是令人揪心的坏消息。随着防疫政策的突然开放,家里的亲戚朋友们几乎人人都被感染;医院里人满为患,医生和病人同时倒下;到处是缺医少药所引起的混乱和恐惧,甚至还伴随着年迈老人的大量死亡,闻之让人窒息,难以释怀。然而就在此时,脑海里浮现出教会孙约翰老牧师最近在主日敬拜时带领大家唱过的一首歌,那就是《耶稣一来》(Then,Juses Came)。尤其是它的副歌:「耶稣一来,撒但权势就粉碎;耶稣一来,抹去一切眼泪;除去幽暗,使痛苦变为甘甜;耶稣一来,万事都要改变」;于是心情逐渐平静下来,一边反复地听着歌曲,一边去挖掘这首以往中文资料从未涉及过的诗歌创作背景,以撰写诗歌背后的故事。

我先来介绍这首诗歌的作者奥斯瓦尔德·史密斯(Oswald Smith)的生平。史密斯1889年11月8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敖德萨,但他的孩童及青少年时代都是在数百里之外的恩布洛度过的,因为他父亲是那里火车站的一名电报员。也正是这个近水楼台的缘故他学生时所打的第一份零工也是在车站;当时他所做的具体工作是定时前往为车站的信号指示灯加添好煤油,然后再用滑轮将灯升到灯杆的高处。在那个时候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个子不比同龄人高的少年郎将来有一天会成为一名将福音的万丈光芒带到北美各地的著名宣教布道家。而这一切又要从他16岁那年所参加的一次聚会说起。

1906年的那天是史密斯生命中重要的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车站的一名旅客口中了解到有一位著名的传道人正在多伦多举办布道会。为此他说服了父亲允许他旷课一天,和弟弟一起坐火车前去参加。

那次布道会的举办地点是在多伦多的梅西音乐厅(今日罗伊·汤姆森音乐厅的前身)。来讲道的牧师是芝加哥穆迪名下圣经研究学院院长,著名布道家鲁本·托尼(Reuben A. Torrey)。当史密斯兄弟俩赶到时会议已经是最后一天。到下午结束前托尼开始对台下的会众呼召。当他依次按年龄喊到“从16岁到二十岁愿意信主的人请上台前来”的时候,被感召的史密斯也随着许多青年人的脚步一起上台,决志归入主耶稣的名下;但与众不同是,此时的他心中已萌发了一个志向,就是一定要成为像这位托尼一样成为一名大有能力的宣教士和布道家。

布道会虽然结束了,但这一志向却仍然时刻在他心中激荡,而且一天比一天强烈,让他无法平静下来。为此他居然还别出心裁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设法离开家前往一个较远的乡村,找到一个无人认识他的小教堂,然后请那里的牧师允许他上台讲一次道,由此来验证他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如果不成功,那就证明现在自己还没有被神召唤,…。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他还不至于那么冲动。不久之后他看到多伦多一家圣经学院正在夜校招生,于是他立即前往报名,成了一名学生。

在那家圣经学院就读的第二年,史密斯终于有了一次可以申请讲道的机会。得此消息后他一度激动得跪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祈祷,求神指引为他开路。但到了临近时他却退缩了,因为许多白天似乎已经想好的内容一到了晚上在头脑中便变成空白, …。

史密斯知道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于是他老老实实地花了数年时间,碾转于好几个不同的学校去系统地学习圣经和神学课程,其中包括在著名的芝加哥麦考密克神学院(McCormick Theological Seminary)就读了三年。在这期间他也曾经几次申请过去海外宣教的工作,但都因健康原因未被相关机构批准。

1915年正式完成了神学装备的史密斯被任命为南芝加哥长老会福音部的牧师,开始了他的第一份事工。从那一年起的11年期间他先后在美加好几个教会牧会担任牧师,成绩斐然。尽管他的讲道水准随着服事生涯的继续已经变得越来越成熟,但年轻时成为宣教士和布道家的那个抱负依然还在激励着他。终于在1926年他辞去了牧师职位,转去“加拿大东部基督教和传教士联盟”任职;之后他又加入“全球基督教信使会”,全力投身于各项宣教事工之中。

时间来到了1928年,史密斯的心中产生了一个异象,就是要充分使用上帝给他的恩赐和能力自己去成立一个独立的组织来推动世界各地的宣教工作。为此他回到了多伦多。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后,在9月的一天他再次来到当年他决志的那个梅西大厅,正式宣布成立“人民教会”(People Church),并在次年在教会下专门成立了“宣教协会”(Peoples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具体负责宣教事业。若干年后它所联合的宣教机构团体在加拿大境内已经多达80多个,每年所得的宣教募捐高达数十万美元,持续地支持着世界各地数以百名的宣教士。史密斯个人更是频繁地前往世界各地布道,成了一名和当年鲁本·托尼一样的著名布道家。

以下的左上图是如今的罗伊·汤姆森音乐厅,当年史密斯在它的前身梅西音乐厅决志并在1928年宣布成立人民教会;下二图为今日人民教会的内外景照片▼

史密斯从1915年神学院毕业到1958年退休,致力于布道和宣教事工43年,前后出版过35本福音专著,总发行量高达600万册。他去世之后被美国著名的葛培理牧师誉为“我们这个时代结合了牧师、赞美诗诗人、宣教领袖和福音传播者数种身份的最伟大人物。”作为一名圣诗诗人他一生写过1200首圣诗,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耶稣一来》。

这首诗歌创作于1939年。虽然那时史密斯已经是一名知名的布道家,但若问这首诗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却是来自于另外两位传道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哈利· 列默(Harry Rimmer 1890–1952)和霍默· 罗德希弗(Homer Rodeheaver 1880-1955)。

这两位传道人中我们先来介绍哈利· 列默。他的经历也十分传奇。他出生在北加州,年轻时曾是一名职业拳击手,后来因受到一名街头布道人的影响而信主,继而前往三藩市神学院就读,毕业后进入长老会担任牧师。他一生中花费了极大精力去致力于如何通过科学来证明圣经正确无误,甚至还专门为此去学习有关课程,并成立一个实验室来验证圣经中的记载。但这些并不影响他同时还是一名优秀的牧者和布道家。年轻时列默就加入了基督教青年会(YMCA),专门负责去各地高中学校作巡回布道演讲。1934年明尼苏达州德卢斯的第一长老会教会聘请他担任牧师,其条件之一就是每年要有6个月时间用于写作和布道。而《耶稣一来》这首诗歌的主题内容正是和他在这家教会服事期间的一次讲道有关。

1939年5月的一个主日,列默应邀前往某地布道。当天他讲道的内容与约翰福音的第11章有关,说的是耶稣让已经死去四天的拉撒路死里复活,从坟墓里走了出来的伟大神迹。列默在讲述上述内容时分成了两部分。前面提到拉撒路从病重到去世的过程以及他的两个姐姐马大、马利亚为此悲痛欲绝的反应,然后他表情突然变得肃穆并且停顿了下来。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牧师即将要说出的话;只见牧师挥动手臂,用完全不同于刚才的高昂语调欢呼道:“接着,耶稣来了,祂改变了一切!”

那一刻台下所有会众的心灵都被震撼到了,其中就包括前面我提到的那位霍默·罗德希弗 。他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和这首《耶稣一来》诗歌的创作有什么关系?请允我进一步道来。

罗德希弗也是一位名人,他被誉为那个时代美国福音宣教士、音乐指挥、音乐出版商、福音歌曲作曲家和圣乐唱片录制行业的先驱。他很早起就跟当地的一名音乐家学会了小号,后又改吹了长号。在美西战争期间他曾经入伍成为军乐团的长号手。退伍后开始了他的福音音乐事奉之路。在数十年期间他先后加入两个著名的宣教团队担任音乐总监,深受大众喜爱。

罗德希弗在音乐事奉方面是个多面手。他不但能独唱,擅长指挥,也非常善于使用各种方法来调动会众的情绪。上台时他常常手肘上挂著一枝长号,一旦发现会场的钢琴声不够响亮时他就直接用长号来带领会众唱歌。作为指挥他曾经负责过参加人数多达25万人聚会的诗歌敬拜。他还有一个特别的本事,能够随时随地让人与他一起唱歌。有一次他在高尔夫球场见到了正要进入比赛的亿万富翁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两人交谈片刻后洛克菲勒竟然不惜推迟了比赛和他一起唱起了圣诗。

作为一名作曲家罗德希弗创作的圣诗并不多,但就这一首《耶稣一来》已经足够让他留名青史,被后人传颂。那天罗德希弗是专程前来参加里默的这场布道会的。当他听到列默大声喊出“接着,耶稣来了,一切都改变了”这句话时,作为传道人和作曲家他立刻敏感地想到这是一个绝佳的诗歌创作主题,但自己却并不是诗人;于是他马上想到了他的加拿大好友,诗人奥斯瓦尔德·史密斯。会后不久他便专门前去拜访,请他就耶稣来了对人生命的改变这一题材创作一首圣诗,然后由他来完成谱曲,… 。就这样,一首内容深刻,诗句优美,旋律感人的赞美诗歌经过这三位传道人的相互影响和接力终于诞生了。诗歌问世后迅速传遍欧美各地,成为一首经典的赞美诗歌。

以下三人从左起分别为牧师哈利·列默、诗人奥斯瓦尔德·史密斯和作曲家霍默·罗德希弗▼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歌。史密斯创作的诗歌原本有五节,其内容除了圣经中耶稣让瞎子重见光明、使被鬼附捆绑者获得自由、以及让大痳风、聋哑等病人得到接纳及医治外,他还结合了自己年轻时一段在加拿大西海岸印第安人族群中传教的特殊经历,增加了失去了至亲的家庭如何因耶稣的安慰而走出黑暗,以及因有耶稣的大能和同在如何帮助人们走出战胜孤独和悲伤,战胜欲望和罪恶的相关内容。但中文的诗歌译本只是选择了前面的两节。歌词如下:

《耶稣一来》

孤单可怜,一丐者坐在路旁,
双目失明,不能看见亮光,
紧握破衣,黑暗中战兢不停,
耶稣一来,使他重见光明。

昔有一人,被邪鬼附上他身,
离别亲友,凄凉独住山坟,
恶者捆绑,伤害己体无人救,
耶稣一来,释放他得自由。

(副歌)
耶稣一来,撒但权势就粉碎;
耶稣一来,抹去一切眼泪;
除去幽暗,使痛苦变为甘甜;
耶稣一来,万事都要改变。

耶稣一来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圣经中有太多的记载。除了诗歌里提到的种种事例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迦拿的婚筵上,当酒即将喝完的尴尬之时,耶稣一来,缸里的清水顿时变成了美酒,使主人和宾客共享喜乐和满足。在撒玛利亚的水井边,那个因婚姻关系混乱为众人不齿的妇人一遇到耶稣,心灵不但得到洁净,本人还成了福音美好的使者。在耶利哥城,为人痛恨的税吏长撒该一见到耶稣,马上就认罪悔改,把自己财富的一半给了穷人,还按四倍赔偿之前被他讹诈过的人。当耶稣被钉十架后,一度如同鸟兽散的门徒,一见到复活了的耶稣,绝望顷刻变成欣喜,平安和勇气从此与他们相随。…

以下即为反映耶稣一来使水变美酒、撒玛利亚妇人蒙恩、税吏长撒该悔改、和门徒生命改变的四张图片▼

又何止如此!耶稣一来,世界都随之改变。祂的诞辰成了全世界公元纪年的起点;祂舍身的十字架成了各国所有医院救死扶伤的标志;祂留下的教导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祂对未来的预示不但已被以往无数历史事实所证实,而且还正在一幕幕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耶稣在上十字架前曾经对门徒说过将来必要发生的末世预兆:“一个民族要跟另一个民族争战,一个国家要攻打另一个国家。到处会有严重的地震、饥荒,和瘟疫,又有可怕的奇迹异象在空中出现。”(圣经现代译本:路加福音21:10-11)回首刚过去的2022年,不正是如此!从年初俄罗斯悍然入侵乌克兰,到年间多国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乃至到年末新冠病毒如海啸般地在中国大地蔓延,让我们见证了世道有多少不堪,人间有多少沧桑,生命有多少无常!

然而,就像这首诗歌所说的:“耶稣一来,撒旦权势就粉碎!” 这里“撒但的权势”其英文直译就是“坟墓的力量”(tempter’s power),也就是因罪带来的死权捆绑。是耶稣用祂在十字架上流出的宝血破除了死亡幽暗的权势,让所有信祂的人能够重新回上帝爱的国度里,生命从此就有了指望。不但如此,耶稣还要一直与你同在,“抹去你一切的眼泪”,“使痛苦变为甘甜”,并让所有信祂的人“不至于灭亡,反得永恒的生命!”(圣经标准译本:约翰福音3:16)

亲爱的朋友,在这世上唯有这位耶稣能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6);“在世上你们有患难,但你们放心,我已经胜了这世界”(约翰福音16:33);“天地都将过去,但我的话却永远长存!”(路加福音21:33)您,愿意打开心门去迎接祂,成为你生命的主吗?

 

快跑的未必能赢

传道书9:11  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

阅读经文:传道书9:11-12

11我又转念,见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赢,力战的未必得胜,智慧的未必得粮食,明哲的未必得资财,灵巧的未必得喜悦,所临到众人的,是在乎当时的机会。12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

许多人说人定胜天,但是往往努力了一辈子,才发现自己的奋斗枉然。因为不管人怎样努力,当我们面临人生的尽头时,你都会问自己:我这一生的努力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尽力了,却要撒手而归了?“撒手而归”这句话里的“归”,提醒人要回到他永远的家,所以假如在人的努力当中没有找到归家的路,那么他就是迷路了,他的一生就是白白度过了。所以所罗门王写下了他观察到的一些例子。

“快跑的未必能赢”,最出名的例子便是龟兔赛跑。兔子虽然占有先天的优势,却因为骄傲疏懒,以致输给了乌龟。所以赢在起跑点的,未必能先到达终点。“力战的未必得胜”,想想看自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以来,她周围的阿拉伯国家有多少次想把她赶进地中海,超过十个以上的国家与她为敌,不能说他们不奋力而战,实在是倾巢而出,但是不但未能打下以色列,反而次次被以色列打回去,败得一塌糊涂。

It Happened in the Dark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Mark 14:43-52.  Let’s go!

Mark 14:43-46 (NIV)
43  Just as he was speaking, Judas, one of the Twelve, appeared. With him was a crowd armed with swords and clubs, sent from the chief priests, the teachers of the law, and the elders.
44  Now the betrayer had arranged a signal with them: “The one I kiss is the man; arrest him and lead him away under guard.”
45  Going at once to Jesus, Judas said, “Rabbi!” and kissed him.
46  The men seized Jesus and arrested him.
 
On verses 43-46:  Judas betrays Jesus with a kiss.  It’s ironic how something so intimate could be used to signal something so evil.  That’s what Satan loves to do: take good things that God always meant to unite, give life, set free and express love, and pervert them into tools that divide, destroy, oppress and hate.
 

Gethsemane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Mark 14:32-42.  Let’s go!

Mark 14:32-42 (NIV)
32  They went to a place called Gethsemane, and Jesus said to his disciples, “Sit here while I pray.”
33  He took Peter, James and John along with him, and he began to be deeply distressed and troubled.
34  “My soul is overwhelmed with sorrow to the point of death,” he said to them. “Stay here and keep watch.”
35  Going a little farther, he fell to the ground and prayed that if possible the hour might pass from him.
36  “Abba, Father,” he said, “everything is possible for you. Take this cup from me. Yet not what I will, but what you will.”

On verses 32-42: Gethsemane is a transliteration of two words in Hebrew that mean “olive press”.  It’s also the name of a garden at the foot of Jerusalem’s Mount of Olives.  Scholars say that in Gethsemane there was an olive grove as well as an olive press where olives would be pressed and the oil would be collected.  On this most difficult night of Jesus’ life, Jesus is in Gethsemane.  He knows that incomparable suffering and death await him in just hours.  Thus far in Mark, it is Jesus who has been getting his followers ready for his suffering and death, assuring them that this is the way it has to be.  But now, on the eve of this suffering taking place, Jesus faces his own stress and difficult emotions.  Like an olive being pressed till the oil comes out, Jesus is in Gethsemane, feeling tremendous pressure from knowing that very soon he would be handed over to his enemies, tortured and killed.  In Gethsemane Jesus’ suffering has already begun.

享受人生

传道书9:7 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

阅读经文:传道书9:7-10

7你只管去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因为神已经悦纳你的作为。8你的衣服当时常洁白,你头上也不要缺少膏油。9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神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份。10凡你手所当做的事,要尽力去做,因为在你所必去的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

假如你知道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份了。这样的认识会不会让你改变现有的一些心态或作法?想想看,从以前到现在的人,有几个是你认识或记得的,你就明白,自己也会列在被遗忘的人之中。有的人以为子孙会记得自己,但是你想想看,你记得哪一个先祖?你就明白,被遗忘是迟早的事。那么,现在还需要和人竞争吗?争来的不管是名誉或金钱或地位,终将成为过去。所以所罗门王给我们一点提示,想要不虚度人生,便是把握人生。

不必跟别人比较,不用羡慕或嫉妒别人拥有的,只要你把和神的关系弄好了,在神面前存著无亏的良心,那就欢欢喜喜吃你的饭,心中快乐喝你的酒。吃你的饭,不要去吃别人的饭心中快乐亮无担忧;喝自己的酒,不用去喝别人的酒,享受神赐给你的一切福份。吃你的饭时,不要去看别人吃什么;喝你的酒时,也不要去看别人喝什么牌子的;因为你的胃口和别人的不一样,吃适合你健康、你口味的食物,你才能真正地享受食物的美味和好处。

生命中必须破除的五种谎言

传道书9:4  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

阅读经文:传道书9:4-6

4与一切活人相连的,那人还有指望,因为活着的狗比死了的狮子更强。5活着的人知道必死,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也不再得赏赐,他们的名无人记念。6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份了。

最近在台湾有位清洁工作人员因为开后门,让朋友入垃圾掩埋场倒垃圾,在接受廉政署调查前烧炭死亡。普通人会一时想不开而自杀,不普通的名人也会,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用双管猎枪结束自己的生命;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跳海自杀;日本名作家川端康成在一个深夜含媒气管自杀。自杀仿佛是解决问题最容易的方法,但是肉体死了,还有灵魂要向神交帐,问题未了啊!为何会有取自己性命的想法呢?在水深之处网站有位作者提出了他的看法,很值得我们思考。以下便是:〈生命中必须破除的五种谎言〉。

在这一生当中,你会遇到很多谎言,其中最可怕的谎言不是别人说的,而是自己说给自己听的。其实,那也不算是自己说的,因为主耶稣告诉我们,魔鬼从起初就是杀人的,同时,他也是说谎者的父。换句话说,魔鬼为了杀害我们,使我们的人生无效,会在我们里面鼓动我们,用许多谎言欺瞒我们。这里列出五个令人沮丧的谎言,当你听见脑海里浮现这些话时,赶快找主耶稣,祂能驱逐它们!

Don’t Overestimate Yourself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Mark 14:26-31.  Let’s go!

Mark 14:26-31 (NIV)
26  When they had sung a hymn, they went out to the Mount of Olives.
27  “You will all fall away,” Jesus told them, “for it is written: “‘I will strike the shepherd, and the sheep will be scattered.’
28  But after I have risen, I will go ahead of you into Galilee.”
29  Peter declared, “Even if all fall away, I will not.”
30  “I tell you the truth,” Jesus answered, “today–yes, tonight–before the rooster crows twice you yourself will disown me three times.”
31  But Peter insisted emphatically, “Even if I have to die with you, I will never disown you.” And all the others said the same.
 
On verses 26-31:  Peter was so sure and passionate about his commitment to Jesus that he acted as if nothing could possibly shake him.  Not even Jesus’ Scripture-based prophecy that all the disciples would fall away (v27) seemed to affect Peter’s confidence that he would remain faithful to Jesus till the end.  “Even if I have to die with you, I will never disown you”, Peter says in verse 31.  But that was more Peter’s own pride speaking.  Peter underestimated his own weakness and how on his own, without Jesus’ help, he didn’t stand a chance of hanging onto his faith.  Peter wasn’t the only disciple who made this mistake.  All the other disciples made the same mistake.  Peter was just the most vocal about it.

人的结局都一样吗?

传道书9:3a   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

阅读经文:传道书9:1-3

1我将这一切事放在心上,详细考究,就知道义人和智慧人并他们的作为,都在神手中。或是爱,或是恨,都在他们的前面,人不能知道。2凡临到众人的事都是一样:义人和恶人都遭遇一样的事;好人、洁净人和不洁净人,献祭的与不献祭的,也是一样。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3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祸患,就是众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样。并且世人的心充满了恶,活着的时候心里狂妄,后来就归死人那里去了。

在这忙碌的人生中,我们每天都有许多安排,天天都在忙。有何事会让你的脚步暂停一下呢?所罗门王查看之后,他发现义人和智慧人,还有他们所做的事,都在神的手中;即使如此,不管是将要发生在他们生活中的爱或恨,他们也不能预先知道。义人或智慧人,都该算是敬畏神的人。义人是指在神的眼中不以为有罪的,属神的人;而敬畏神是智慧的开端,所以有智慧的人应该是敬畏神的人。

What Kept Jesus Going

Hi GAMErs!

Today’s passage is Mark 14:12-25.  Let’s go!

Mark 14:12-16 (NIV)
12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east of Unleavened Bread, when it was customary to sacrifice the Passover lamb, Jesus’ disciples asked him, “Where do you want us to go and make preparations for you to eat the Passover?”
13  So he sent two of his disciples, telling them, “Go into the city, and a man carrying a jar of water will meet you. Follow him.
14  Say to the owner of the house he enters, ‘The Teacher asks: Where is my guest room, where I may eat the Passover with my disciples?’
15  He will show you a large upper room, furnished and ready. Make preparations for us there.”
16  The disciples left, went into the city and found things just as Jesus had told them. So they prepared the Passover.
 
On verses 12-16:  Before his disciples made any preparations for the Passover, Jesus was already prepared and had a plan.  Great leaders don’t just rise to the occasion.  Great leaders also anticipate and plan ah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