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烈火中永生! – 记《我要歌颂我的救赎主》作者的短暂一生
作者:徐彬 引言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诗歌作者,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在天空一闪而过,是如此的短暂;但他给世人留下的诗歌,却像恒星那样闪耀在无限时空之中,给后人带来了不尽的启发和鼓励。他的经典之作中有一首诗歌不但与他生命之旅的末了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题更是涉及到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资讯:即死亡、复活和救赎。这个人的名字叫菲利.贝力斯(Philip Bliss 1838-1876),他的那首代表作就是《我要歌颂我的救赎主》(I Will Sing of My Redeemer)。 1876年的耶诞节刚过,一场强暴风雪袭击了俄亥俄州、宾州和纽约州的大部分地区。12月29日下午两点,因恶劣气候已经而晚点了两小时的“湖岸和密歇根州南方铁路公司“太平洋快线”5次列车终于从纽约州水牛城启程,驶往目的地芝加哥。 这趟客列是这条铁路线上最成功、最豪华的列车之一,其中包括一节专门的吸烟休息车和三节卧铺车厢,车内到处都是华美优雅的装饰,车厢里都点着取暖的油灯。列车启程后缓慢地行驶著,因为前方积雪过厚,到了敦克尔克附近又添加了一辆动力机车头来增加牵引力。晚上7点45分时列车艰难地驰进了俄亥俄州境内跨越阿什塔布拉河谷(Ashtabula)的铁路桥。这座桥梁的跨度有159英尺,过了河谷前方的100码处就是阿什塔布拉车站。此时的列车已经减速,可就在头一辆机车“苏格拉底号”车头几乎已越过桥梁抵达河谷对岸时,后面的桥梁突然发生崩塌! 就在那一瞬间,随着巨大的声响,头一辆机车与后面的连接处被扭断,车头冲出了轨道,在路基旁着地;而第二辆机车“哥伦比亚号”则和所有的车厢一起,随崩塌的桥梁坠入到深达75英尺的河谷谷底。飞速坠落下来的车头和车厢在落地时又造成了严重的彼此撞击和挤压,里面的旅客顿时血肉横飞,残肢遍地,只有极少数伤者在哀嚎声中爬出了车厢。随即,车头里正在燃烧的煤炭又点燃了车厢,并且借着车厢内倾翻取暖炉溢出的煤油加剧了火势的蔓延;不到十分钟所有坠入的车辆都陷入在一片火海之中。 在这场美国重大铁路事故史上排名第二的悲剧中,所有160名乘客中有146人遇难,其中就包括年仅38岁,美国十九世纪最具盛名的福音歌手、指挥、作曲家和诗人的菲利普.贝力斯。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他的生平故事。 (下方是反映该铁路桥事故的一组图片,其中左上图事故前的桥梁照片▼) 菲利普.贝力斯1838年出生于宾州克里菲德(Clearfield)罗蒙(Rome)的一个普通基督徒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当地卫理教会的忠实会众。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每一天都会带领家人聚在一起,通过唱圣诗来赞美敬拜神。这对贝力斯后来一生献身于福音音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家境原因,贝力斯自11岁起就经常出去中各处打工。他先后做过农场帮工、伐木营地的助理厨师和锯木厂工人等各种体力活。尽管如此,他还是依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18岁那年考到了教师资格的文凭,并被纽约州哈思维尔(Hartsville)的一家学校聘请成为一名教师。 照理说,一个在农村长大的穷孩子能走到这一步应是心满意足了,可在贝力斯的心中,那份从小受家庭影响而萌发的对音乐的爱好和追求却从来没有泯灭过。特别是在他十岁那年的一次经历,更是他内心里一直追求音乐美好梦想的强大动力。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他提着菜篮进城去挨家挨户卖菜。在经过一户大户人家时他突然听见里面传出一阵阵琴声;那声音是如此的美妙,以至于吸引到他不由自主地越过住宅花园的篱笆,走进那户人家门口去倾听。在那里他看到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一架他从未见过的钢琴上弹奏乐曲。他靠在门口静静地听着;当一曲终了琴声停止那一刻,他居然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噢,Lady,能不能再弹一首!”那位女士闻声吃惊地转身,看到一个光着脚丫子的大男孩就在眼前,不由得惊吓得大声喊叫起来,…。那时的贝力斯当然只能落荒而逃,但听到琴声音乐的那一刻他的感受和震撼却在他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 可是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想要正式走上音乐之路又谈何容易。然而命运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贝力斯有幸与好多个“贵人”相遇,依靠着他们的帮助和提携最终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 首先是在他当了教师后不久遇到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音乐家唐纳 (J.G.Towner)。后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托万达(Towanda)主持了一所声乐学校。当唐纳意识到这位年轻人有着一副不同寻常的好嗓音时,就主动提出愿意训练他提高声乐技巧。这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迈出了重要一步,师徒俩也从此结成了好友。 接着是1858年他回到家乡的罗蒙学院任教时,认识了一位18岁名叫露西.杨(Lucy Young)的漂亮姑娘。贝力斯本是露西家的房客,来到罗蒙后他又把自己的妹妹接来上学,也住在露西家,很快他妹妹就和露西成了闺蜜。露西的一家人都喜欢唱歌,父亲还是教会诗班的指挥,这就给了大有歌唱实力的贝力斯很多融入到露西家的机会,加上有妹妹在露西身边“敲边鼓”,不久俩人便陷入热恋,并在相识的第二年结成连理。 婚后本身就十分爱好诗歌和音乐的露西对丈夫心中的那份音乐梦想给了许多的鼓励和支持。露西的家人也十分看重贝力斯。那年的七月贝力斯得知在纽约州的杰南硕(Geneseo)新成立了一家音乐师范学院,正在为两个月的暑期专案招生;他十分渴望能去学习,但又没有足够的钱可以支付学费。露西的奶奶知道后便拿出她藏在袜子里所有的积蓄,给了他三十美元,从而使他平生第一次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了正规教育。在完成相关课程后,他的岳父又给他买了一台手风琴,方便他在空闲时间教授他人音乐。凭著这些额外的收入贝力斯又能在冬季继续去这所师范学校学习,从而使他的音乐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贝力斯终于可以开始尝试自己的音乐创作,没想到因此又遇到了一位对他来说意义更加非凡的“贵人”。 那是一次特别的机遇和缘分。事情发生在1863年,贝力斯第一次将他所写的一首诗歌寄给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博士路特(Dr.Geor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