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ries by

他在烈火中永生! – 记《我要歌颂我的救赎主》作者的短暂一生

作者:徐彬 引言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诗歌作者,他的生命就像一颗流星在天空一闪而过,是如此的短暂;但他给世人留下的诗歌,却像恒星那样闪耀在无限时空之中,给后人带来了不尽的启发和鼓励。他的经典之作中有一首诗歌不但与他生命之旅的末了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主题更是涉及到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资讯:即死亡、复活和救赎。这个人的名字叫菲利.贝力斯(Philip Bliss 1838-1876),他的那首代表作就是《我要歌颂我的救赎主》(I Will Sing of My Redeemer)。   1876年的耶诞节刚过,一场强暴风雪袭击了俄亥俄州、宾州和纽约州的大部分地区。12月29日下午两点,因恶劣气候已经而晚点了两小时的“湖岸和密歇根州南方铁路公司“太平洋快线”5次列车终于从纽约州水牛城启程,驶往目的地芝加哥。 这趟客列是这条铁路线上最成功、最豪华的列车之一,其中包括一节专门的吸烟休息车和三节卧铺车厢,车内到处都是华美优雅的装饰,车厢里都点着取暖的油灯。列车启程后缓慢地行驶著,因为前方积雪过厚,到了敦克尔克附近又添加了一辆动力机车头来增加牵引力。晚上7点45分时列车艰难地驰进了俄亥俄州境内跨越阿什塔布拉河谷(Ashtabula)的铁路桥。这座桥梁的跨度有159英尺,过了河谷前方的100码处就是阿什塔布拉车站。此时的列车已经减速,可就在头一辆机车“苏格拉底号”车头几乎已越过桥梁抵达河谷对岸时,后面的桥梁突然发生崩塌! 就在那一瞬间,随着巨大的声响,头一辆机车与后面的连接处被扭断,车头冲出了轨道,在路基旁着地;而第二辆机车“哥伦比亚号”则和所有的车厢一起,随崩塌的桥梁坠入到深达75英尺的河谷谷底。飞速坠落下来的车头和车厢在落地时又造成了严重的彼此撞击和挤压,里面的旅客顿时血肉横飞,残肢遍地,只有极少数伤者在哀嚎声中爬出了车厢。随即,车头里正在燃烧的煤炭又点燃了车厢,并且借着车厢内倾翻取暖炉溢出的煤油加剧了火势的蔓延;不到十分钟所有坠入的车辆都陷入在一片火海之中。 在这场美国重大铁路事故史上排名第二的悲剧中,所有160名乘客中有146人遇难,其中就包括年仅38岁,美国十九世纪最具盛名的福音歌手、指挥、作曲家和诗人的菲利普.贝力斯。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他的生平故事。 (下方是反映该铁路桥事故的一组图片,其中左上图事故前的桥梁照片▼) 菲利普.贝力斯1838年出生于宾州克里菲德(Clearfield)罗蒙(Rome)的一个普通基督徒家庭。他的父母亲都是当地卫理教会的忠实会众。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每一天都会带领家人聚在一起,通过唱圣诗来赞美敬拜神。这对贝力斯后来一生献身于福音音乐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家境原因,贝力斯自11岁起就经常出去中各处打工。他先后做过农场帮工、伐木营地的助理厨师和锯木厂工人等各种体力活。尽管如此,他还是依靠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在18岁那年考到了教师资格的文凭,并被纽约州哈思维尔(Hartsville)的一家学校聘请成为一名教师。 照理说,一个在农村长大的穷孩子能走到这一步应是心满意足了,可在贝力斯的心中,那份从小受家庭影响而萌发的对音乐的爱好和追求却从来没有泯灭过。特别是在他十岁那年的一次经历,更是他内心里一直追求音乐美好梦想的强大动力。 那是一个周六的上午,他提着菜篮进城去挨家挨户卖菜。在经过一户大户人家时他突然听见里面传出一阵阵琴声;那声音是如此的美妙,以至于吸引到他不由自主地越过住宅花园的篱笆,走进那户人家门口去倾听。在那里他看到有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一架他从未见过的钢琴上弹奏乐曲。他靠在门口静静地听着;当一曲终了琴声停止那一刻,他居然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噢,Lady,能不能再弹一首!”那位女士闻声吃惊地转身,看到一个光着脚丫子的大男孩就在眼前,不由得惊吓得大声喊叫起来,…。那时的贝力斯当然只能落荒而逃,但听到琴声音乐的那一刻他的感受和震撼却在他的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   可是在那个时代,作为一名乡村学校的普通教师想要正式走上音乐之路又谈何容易。然而命运不负有心人。在接下来的人生中贝力斯有幸与好多个“贵人”相遇,依靠着他们的帮助和提携最终改变了他生命的轨迹。 首先是在他当了教师后不久遇到了当时颇有名气的音乐家唐纳 (J.G.Towner)。后者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托万达(Towanda)主持了一所声乐学校。当唐纳意识到这位年轻人有着一副不同寻常的好嗓音时,就主动提出愿意训练他提高声乐技巧。这为他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歌手迈出了重要一步,师徒俩也从此结成了好友。 接着是1858年他回到家乡的罗蒙学院任教时,认识了一位18岁名叫露西.杨(Lucy Young)的漂亮姑娘。贝力斯本是露西家的房客,来到罗蒙后他又把自己的妹妹接来上学,也住在露西家,很快他妹妹就和露西成了闺蜜。露西的一家人都喜欢唱歌,父亲还是教会诗班的指挥,这就给了大有歌唱实力的贝力斯很多融入到露西家的机会,加上有妹妹在露西身边“敲边鼓”,不久俩人便陷入热恋,并在相识的第二年结成连理。 婚后本身就十分爱好诗歌和音乐的露西对丈夫心中的那份音乐梦想给了许多的鼓励和支持。露西的家人也十分看重贝力斯。那年的七月贝力斯得知在纽约州的杰南硕(Geneseo)新成立了一家音乐师范学院,正在为两个月的暑期专案招生;他十分渴望能去学习,但又没有足够的钱可以支付学费。露西的奶奶知道后便拿出她藏在袜子里所有的积蓄,给了他三十美元,从而使他平生第一次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了正规教育。在完成相关课程后,他的岳父又给他买了一台手风琴,方便他在空闲时间教授他人音乐。凭著这些额外的收入贝力斯又能在冬季继续去这所师范学校学习,从而使他的音乐素养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具备了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之后,贝力斯终于可以开始尝试自己的音乐创作,没想到因此又遇到了一位对他来说意义更加非凡的“贵人”。 那是一次特别的机遇和缘分。事情发生在1863年,贝力斯第一次将他所写的一首诗歌寄给了大名鼎鼎的音乐博士路特(Dr.George […]

二战传奇人物潘霍华牧师和就义前他写的《所有的美善力量》

作者:徐彬 引言:1945年4月9日,德国纳粹位于巴伐利亚州费希特尔山脉地区弗洛森堡集中营里的人似乎已经可以从远处听到盟军越过莱茵河向德国境内挺进传来的炮声。此刻天还没有完全亮,在一间牢房里党卫军看守正在匆忙对一名囚犯宣读死刑判决。在场的一位集中营医生费舍尔-惠尔琴斯(H. fischer – huellstrings)见证了以下的一幕:那位囚犯听完判决后脸上没有显露出丝毫的恐慌。他安静地接受了党卫军提出的羞辱性要求,脱光了身上全部的衣服,然后跪下来极其虔诚地向神祷告。接着他被带到了刑场,他又再一次低头做了一次简短的祷告,然后从容登上绞刑架,慷慨就义….。 这一天离该集中营被盟军解放只相差了两个星期;三个星期后希特勒在柏林帝国总理府地堡内自杀;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位倒在二战胜利黎明前夕的男人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首《所有美善力量》诗歌作者,集大学教授、神学家、新教牧师、反希特勒双面特工、殉道者于一身的德国传奇人物迪特里希·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 潘霍华出生于1906年2月4日,是家中八个孩子中的老么。他的家族是知识份子世家。祖父曾做过德国的地方法官,父亲卡尔·邦霍费尔(Karl Bonhoeffer)更是国内精神病学和神经学领域的著名权威。母亲保拉·邦霍费尔(Paula Bonhoeffer)本人是一名教师,其祖父是德国著名的神学伦理学家,父亲卡尔·阿尔弗雷德·冯·哈斯还做过德皇凯撒威廉二世的宫廷牧师。 潘霍华从小就显得比同龄的孩子兴趣更为广泛,聪颖过人,特别是弹得一手好钢琴。可到他中学毕业后突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神学,报考了柏林蒂宾根大学就读神学;在那里完成了相当于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国家考试后又进入柏林大学攻读神学博士专业,直到1927年获得博士学位,而那年他才年仅21岁。 当潘霍华决定要就读神学时,原本看好他音乐天赋大好前景的父母亲一度非常失望,认为对儿子而言,将来一辈子要“过一个平静又平淡的牧师生活几乎必将是一种遗憾”;多年后他父母亲才明白他们当时的想法是大错特错,而导致后来这一切变化的初因离不开潘霍华在1930年的美国之行。 因为潘霍华博士毕业时过于年轻,还不符合德国可授予神职的条件,因此他先去了西班牙巴赛隆纳一家德人教会担任了一段时间助理牧师,然后又在1930年作为交换学生前往美国纽约协和神学院短期深造。在纽约虽然只待了一年时间,但却给他后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下图照片分别是纽约阿比西尼亚浸信会教堂的内外场景及非裔牧师老亚当·克莱顿·鲍威尔▼ 在学校里他因为师从同一个导师而认识了黑人学生弗兰克·费舍尔;后者又介绍他去离学校不远的纽约哈莱姆黑人区的阿比西尼亚浸信会教堂(Abyssinian Baptist Church) 去教主日学课程。因此机缘,他认识了教会的非裔牧师老亚当·克莱顿·鲍威尔( Adam Clayton Powell Sr. )。老亚当不但是一名讲道极具感染力的出色牧师,也是美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重要成员;他曾在1917年7月与其他教会领袖和民权活动家一起发起过抗议针对黑人暴力事件的大规模游行,是一名主张社会普世福音,反对种族歧视的身体力行者。在纽约的这段期间潘霍华深受老亚当的影响,并且促使他进一步思考今后德国教会对融合不同种族所应有的责任。 1931年从美国回到德国后,潘霍华即被柏林大学聘请作为系统神学课的讲师,同时也被路德宗教会正式授予柏林圣马太教堂(St. Matthew’s Church)牧师的圣职。而此刻的德国又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即希特勒法西斯势力崛起的前夜。 1932年7月在德国举行的第6届国会选举中,由阿道夫·希希特勒领导的纳粹组织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成了议会的最大党派。半年后希特勒又在1933年1月30日被任命为 总理,标志着纳粹主义正式统治了整个德国。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将其魔爪伸向教会,在全国发起了所谓的“德意志帝国教会统一”运动,企图将原本比较分散的各大教会宗派统一到纳粹主义的轨道上来,并在教会中强行推行包括废除旧约,将纳粹标志与十字架并列作为敬拜对象,以及“去犹太化”等种种明显敌基督的法西斯措施。 面临这样的环境,德国的许多教会和会众都屈服于希特勒的淫威,成为暴政下的“顺民”,某些上层人物甚至还成为其政策的拥戴者和代言人;然而此时的潘霍华却勇敢地站出来,以罕见的大无畏精神和实际行动来抵制希特勒染指教会的阴谋和企图。 […]

写下《爱主更深》诗歌作者的爱主人生

作者:徐彬 今天我要介绍的诗歌作者名字叫伊莉莎白·佩森·普伦蒂斯(Elizabeth Payson Prentiss)。她1818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的波特兰市。父亲爱德华.佩森(Edward Payson 1783–1827)是一名才华洋溢的牧师;他十六岁就考上了哈佛,20岁哈佛毕业即当上了缅因州波特兰一家学校的校长;之后因受其当牧师的父亲影响,再去神学院继续深造,学成后进入卫理公会牧会,不久便成为那个时代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牧者。母亲安·路易丝·希普曼(Ann Louise Shipman,1784-1848)则出身于一个富裕人家,其父是康州纽黑文(New Haven)市一家为州政府铸造货币公司的合伙人,同时也涉足保险和债券投资行业,是当地一名著名的商人。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长大,伊莉莎白的童年无论是在精神还是物资生活上过得远比一般人家充实和富足。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伊莉莎白9岁那年,父亲便因患肺结核而英年早世,留下家中的妻子和大小六个子女。父亲的去世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了阴影,但幸运的是作为长女的路易莎(Louisa)在这时候挺身而出,18岁就承担起了养家的重任。她似乎是继承了从外祖父那里得来的经商基因,先在纽约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一年后又回到家乡波特兰开设了另一家学校。在她母亲的全力协助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 不同于姐姐路易莎,伊莉莎白的成长之路则更多的是像她父亲。她不但像她父亲那样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从小就表现出文学写作的天赋,到16岁时,已经成为一家基督教期刊《青年之友》(The Youth’s Companion)的固定撰稿人;而且她也像父亲当年那样,在19岁时就献身于教育,先是在家里开办了一所面向幼儿的学校;两年后又受聘去了佛吉尼亚州里士满的一家私立女子学校当了老师。 1845年,伊莉莎白因闺蜜安娜的缘故认识了安娜的哥哥乔治·刘易斯·普伦蒂斯(George Lewis Prentiss);两人结婚后定居在麻萨诸塞州的港口城市新贝德福德,乔治是那里南区的三一教堂牧师。成为师母后的伊莉莎白,一度放弃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爱好,而把重心放在全力协助丈夫牧养教会上。她经常陪伴丈夫去探望会众中生病或失去亲人的家庭,给他们带来了特别的安慰,同时也参与了教会里的许多事工。 在新贝德福德居住的五年半时间,是伊莉莎白一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当地的居民因有捕鲸业而普遍比较富裕,为了感谢她俩夫妇无私的付出和爱心,每日都在她家门口送上鲜花和蔬果。在那里她和乔治更是有了一对爱情的结晶,先后生下一女一子,小名叫安妮和艾迪。作为母亲,有一双儿女整日绕膝在身旁,她倍感幸福。 1851年4月间,因乔治在纽约一家长老会教堂找到了新的牧师职位,伊莉莎白带着两个孩子随丈夫一起离开了新贝德福德。任何新到纽约这座大都市的人都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更何况是带着一双儿女的伊莉莎白,许多事情都要从头开始做起。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忙碌总算安定下来,时间也到了当年的圣诞佳节。看着两个欢天喜地的孩子,伊莉莎白心里也充满了柔情和向往,因为在她体内又有一个小生命在孕育成长,预期到来年的开春时分即将诞生。可没想到刚过了圣诞新年,一场人生悲剧的暴风雨就扑面而来。 那年的1月中旬纽约特别寒冷。伊莉莎白4岁的儿子艾迪(Eddy)突然高烧不止,其症状类似今日之脑膜炎症,而那时的医生对此病毫无对症之药。伊莉莎白更是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1月16日那天夜里在她怀里最后停止了呼吸。小艾迪是她的心头肉,在给孩子正式取名时她还特意选用了她最怀念的父亲名字,也叫“爱德华”。这时候的伊莉莎白真可谓心如刀割,悲痛万分。可她还必须强忍住自己的情绪,不让它彻底崩溃,因为她知道肚子里还正怀孕著另一个幼小的生命。 爱子艾迪去世两个月后的4月17日,一个女婴终于呱呱落地,夫妇俩给她取名叫贝西(Bessie)。可祸不单行,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进入病危;尽管医生想方设法延续她的生命,可还是在刚满月的第二天就夭折了。 短短几十天之内就亲眼目睹了自己两个孩子生命在眼前消失,对伊莉莎白来说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击,我们可以从她笔下的部分文字中看到其痕迹。在儿子去世后的日记里她这样写道: “我抱着这小小的棺材,但看不见儿子的脸,因为死亡已经如此粗暴地摧残了他。此时的我两手空空,空空如也,只剩下疲惫不堪,如此疲惫不堪的躯体,以及那种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想逃离这个给我带来这么多痛苦经历的世界的强烈渴望,….。” 在再度又经历了女儿贝西死亡后,她甚至还一度产生了埋怨上帝的情绪。在一首名为《我的花圃》的诗里,真实记录了她当时的感受: 「我原以为一群喋喋不休的男孩和女孩 会填满这空荡的房间; 随着每个孩童像花一样的成长绽放, 我的心房将被鲜花充满; 可如今属于那里的只有一个孩子和两个绿色的坟墓。 这是上帝给我的礼物, 我可回馈祂的只剩下一颗流血、昏厥、破碎的心。」 […]

一首由著名讲道牧师所写的著名圣诞诗歌:《小伯利恒》

作者:徐彬   一年一度的圣诞佳节又将来到了。每当这个节日,我们可以听到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圣诞歌曲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其中就有一首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小伯利恒》。 我们先来了解这首赞美诗歌的作者生平。诗人的名字叫菲利普斯·布鲁克斯(Phillips Brooks)(以下简称“菲利普斯”),是十九世纪美国圣公会的一名牧师。他出生于1835年的波士顿,其家族祖先是来自于十七世纪的英国,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清教徒早年来美国的殖民者,也是属于一个被公认是由富有的精英基督徒家族所组成的“波士顿婆罗门”(Boston Brahmin)的成员,其家族特别注重子女的精英教育,并与哈佛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菲利普斯的妻子也出身于名望世家。有趣的是她的姓恰恰是丈夫菲利普斯的名,叫玛丽·安·菲利普斯(Mary Ann Phillips)。她的曾祖父小塞缪尔·菲利普斯(Samuel Phillps Jr.) 不但担任过马萨诸塞州的副州长,还曾以自己的名字在安多佛市创立了著名的菲利普斯学院(Phillips Academy)。该学校是美国最早通过法律注册的著名私立寄宿高中,在历史上曾培养出包括美国三位总统(老布希、小布希、富兰克林·皮尔斯)和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等众多的名人和精英。到了菲利普斯的父母亲这一代,虽然其社会知名度已名不见经传,不过他们培养成人的六个儿子中成人后有四个都成为牧师,其中就包括作为家中老三的菲利普斯。 ▼现今菲利普斯学院学院的俯瞰图及学校的室内田径场: 1850年菲利普斯从波士顿拉丁语学校毕业后,在次年如愿考入了哈佛大学。在哈佛校园里他是一名以擅长语言、逻辑和哲学思辨而出名的优秀学生,各科成绩也在同年入学的学生中名列前茅。1855年他从哈佛毕业,随即就轻车熟路地选择了去自己的母校波士顿拉丁语学校担任教师。可没过了多久他就发现自己其实并非真的对教学有兴趣,这种情绪的发酵导致有时候他人已经上了讲台,但口中却不知道该说什么的地步。那时他的挫折感就像他本人所描述的:「我不知道自己将会变得怎么样,也并不太在乎。我希望我能再回到15岁,如此就我可能会成为一个令人惊叹的男人,但现在我似乎将一事无成。」 就在那个困惑和尴尬的时刻,在哈佛读书时就很欣赏和了解他的一位老师及时给了他一个建议,就是去神学院继续深造;于是他在学校辞退他之前自己辞职离开,前往佛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进了圣公会神学院接受神学装备。几年之后,他才明白神的心意并不是让他从此离开讲台,而是要他把讲台作为传讲福音的出口;不仅如此,神还早已为他预备了足够丰盛的讲台恩赐。 1859年菲利普斯顺利从神学院毕业,随即开始了他卓有成效的服事生涯。他先是被圣公会授予执事圣职,被派往在费城的基督再临教堂担任牧师。因着他突出的服事能力,短短三年之后,他便被提升到更重要的费城圣三一教会去担任牧师。在那里他连续服事了七年,不但牧养教会成绩斐然,而且还在美国因废除奴隶制而爆发的南北内战中,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林肯所代表的北方阵营。他在1865年内战结束时为纪念内战死难者所作的一次讲道,更让他在全美范围赢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到了1869年,他又被授予了圣公会在全美最重要的大本营教会 – 波士顿三一教堂牧师和教区长的重要职位。他在该教会服事时间长达22年之久,直到他56岁时进一步被提升到担任马萨诸塞州的主教职务。 ▼下图是今日之波士顿三一教堂内外景照片及教堂内的菲利普斯雕像: 在所有的赞美诗诗人中,菲利普斯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其布道能力能够与诗歌代表作并驾齐驱、同时在青史留名的作者。在他服事时间最长的波士顿三一教堂,每到主日,就有大量的人群前来聆听这位身高六英尺四寸,体重三百磅的“巨人”在台上的精彩讲道,以致于这家规模宏大的教堂也常常“人满为患”。人们形容他在讲道时脸上容光焕发,激情横溢,充满著真诚和温柔,并称赞他的讲道内容具有许多个一贯性,即一贯的具有力量,一贯的清晰和完整,以及一贯的深沉和强烈。在由他担任校长的教会主日学学校里,学员的人数也从原本仅有的36人增加到千人以上。他讲道的名声之大甚至还让他成了波士顿民众眼里的“第一公民”,每当他外出,所到之处常被人认出指点或喝彩。在他担任牧师的任内,波士顿三一教堂也成了美国最活跃的基督教活动中心。 菲利普斯的讲道影响力也外溢到美国各地及国外。他先后被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其中耶鲁还专门为他开设了“布道讲座”。1880年去英国访问期间,他不但被著名的威斯敏斯特皇家教堂邀请前往布道,甚至连英国女王也慕名专门请他前往自己的温莎城堡,为她和王室成员讲道。他所发表的著作也大都与讲道有关,包括《讲道讲座》(1877年)、《布道》(1878-81年)、《博伦讲座》(1879年)、《英国教堂讲道》(1883年)、《在美国最古老的学校讲道》(1885年)、《二十个布道》(1886年)、《世界之光和其它布道》(1890年)等。后人甚至评价他为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布道者(The greatest American preacher of the 19th Century);连他所属的圣公会也认为他讲道的能力在整个圣公会编年历史上无人可及。在那些光芒四射的时刻,又有谁能够想像,这位不凡的讲道者当年在费城拉丁语学校曾经是一个因“讲课能力不够”而差点面临被解雇的教师! ▼下图两书是菲利普斯的讲道集专著: […]

从战斗英雄到圣诗名人:《我知我所信的是谁》作者的传奇人生

  作者:徐彬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主角丹尼尔·韦伯斯特·怀特(Daniel Webster Whitte,以下简称“丹尼尔”)1840年11月2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契科彼瀑布(Chicopee Fall)。他出生的那个月正好是美国新诞生不久的辉格党(Whig Party)总统候选人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 Henry Harrison),击败在任的民主党总统马丁·范布伦(Martin V. Buren),赢得美国第九届总统选战胜利的关键时间。丹尼尔的父亲因为特别崇敬那位协助哈里森打赢选战,后来担任总统国务卿的著名律师丹尼尔·韦伯斯特(Daniel Webster),特地给儿子取了与前者一样的名字,也叫丹尼尔·韦伯斯特,希望有朝一日儿子也能成为像他这样有出息的一个政治家;但他的母亲却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被神所用的人。 母亲对儿子的期望并没有落空。就在丹尼尔成人之后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在富国银行(Wells Fargo Bank)担任收银员期间的某一天,他因值夜班留在银行里;到了夜深人静之时他巡视到空无一人的金库;就在那个最安静的时间和地点,他跪下来决志,愿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神,让神完全地使用他。这种行为模式在后来漫长的岁月中也成为他在信仰生活中的一大特点,每当碰到问题时他总是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之下,独自一人向神祷告和交通。 成为基督徒后他在芝加哥大会幕主日学学校里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艾比·汉森(Abbie Hanson)小姐,两人很快陷入热恋之中。可没过多久美国南北双方因废除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所导致的内战,就打断了他们的甜蜜时光。21岁的丹尼尔也因此加入了属于林肯的北方军队。临入伍前他和艾比·汉森(Abbie Hanson)匆忙完婚。部队在当地完成集训之后马上就要开赴前线。在与家人告别时最舍不得他离开的当然是他新婚的妻子,其次就是他的母亲。母亲不但日夜为他祈祷,还在为他准备行李时特地在一个可随身携带的帆布袋中放入了一本袖珍版的《新约圣经》。当时谁也没有想到,母亲这一貌似偶然的举动后来对丹尼尔的生命历程发生多大的重要影响。 战争总是残酷的。1863年的5月丹尼尔所在的部队在密西比西州参加了围困南方军队占据的要塞城市维克斯堡(Vicksburg)的行动。这是一场决定双方胜负的关键战斗。在一次激烈的争夺战中,丹尼尔代替受了伤的上尉率领部下勇猛向敌人发动进攻。结果他的右手不幸受到严重的枪伤,最终导致被对方俘虏,并被送往南方邦联政府首都里士满(Richmond)的部队医院抢救。在医治过程中,他又因为伤情严重而整个手肘以下部位被截肢,从此成了残疾人。 ▼下图为反映著名维克斯堡(Vicksburg)战役的两幅画作:   在手术后待在医院的日子里,他因伤痛和无聊想找本书来阅读以打发时间。结果就在那个帆布袋里找到了母亲临行前给他的那本新约圣经。在那之前他已经很久时间没有接触过圣经了,于是他静下心来阅读,在短短几天之内把这本圣经从首篇的《马太福音》到最后的《启示录》整个通读了一遍。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他这样写道:“令我惊讶的是,我能以过去从来未有的方式来理解这本书。当我读完一遍后又继续再次从头开始读起,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兴趣。” 接下来一件想像不到事情发生了。那天晚上,一名医院的男护士叫醒了正在睡梦中的丹尼尔,对他说,你的一个战友快要死了,一直在乞求能有人前来为他做最后的祈祷;护士说自己是个坏人,不配为这位士兵祈祷,所以来找他帮忙。丹尼尔一听就急了,脱口就喊道,“我和你一样也是一个罪人,也从来不会为别人祷告,为什么你找的是我?”可那名护士却一直不肯放弃,唠叨说我看到你这几天一直在读圣经,即便你不能为他祷告至少也可以陪我一起去安慰一下那个士兵;丹尼尔见状感到实在无法推脱,只能勉强同意了。 ▼下图是内战时期位于南方邦联首都里士满的部队医院里一位护士与伤患交谈留下的的历史旧照: 当他们两人来到那名垂死的战士身旁时,这位年轻人原本萎靡不堪的精神为之一振;接着他又用尽其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地对丹尼尔说:“我从小就跟着父母亲去了教会,在家里也是一个好孩子;可是自当兵入伍后我学会了做各种的恶事;我知道我是活不成了,我只求你为我祷告,求神赦免我的罪,用基督的宝血来拯救我的灵魂!” 就在那个时候,在一旁正不知所措的丹尼尔突然仿佛听到有一个声音在对他说话,“你已经知道救恩的道,马上跪下接受基督为你的救主,然后再为这位年轻人祷告。”于是他不由自主地跪了下来,先求救主耶稣的宝血洁净自己,然后恳切地为这位士兵祈祷,并带领他决志。等到祷告完毕他张开眼时,只见眼前的士兵已经停止了呼吸,但原来因伤痛和害怕而变得扭曲的脸上此刻已变得充满了平安和满足,….。 这件事情给丹尼尔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多年后他在回忆录里仍然由衷地感叹道:“我不得不相信,是上帝用这名士兵把我带到救主那里,同时又用我来引导这名士兵相信基督的宝血让他的罪得到赦免,得享回到天家”;“从医院的那晚开始,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相信主耶稣基督的救恩,上帝保守我一直这样做,直到有一天祂召唤我回家。” 后来丹尼尔的人生发展也确实如此,战争结束后丹尼尔作为一名英雄凯旋回到了家乡芝加哥。许多地方都纷纷邀请他去为民众做战斗经历报告,大家也都按他在部队里因赫赫战功而晋升的军衔继续称呼他为“怀特少校”;之后他入职于一家大公司,并在那里一直做到财务主管的位置。这时候的他,在众人的眼里显然已经属于功成名就,前途似锦之人。可就在1873年,他毅然放弃了所有的一切,蒙召加入到同在芝加哥的著名布道家穆迪(D. L. Moody)的团队,成为一名全职的传道人。 […]

美国「福音音乐之父」托马斯·道塞的“蓝调”人生和他写的《亲爱主,牵我手》

引言▶:有一首诗歌,我相信每个基督徒都非常的熟悉和喜欢,它不但歌词感人而且旋律也有其鲜明的特色,让人听后难以忘怀。这就是被人誉为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赞美诗歌”《亲爱主,牵我手》(Take My Hand,Precious Lord)。作者是一名美国的黑人。他一生的经历是如此的跌遝起伏;他对福音音乐的杰出贡献更让他赢得了美国「福音音乐之父」之桂冠。他就是托马斯·道塞(Thomas A. Dorsey)。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他的生平以及这首经典佳作创作背后的所发生故事。──徐彬 ● 经历磨练脱颖而出的少年郎  1899年7月1日托马斯·道塞(下简称“托马斯”)出生在佐治亚州的维拉里加,是家中三个孩子中的长子。他的父亲是当地黑人浸信会的一名牧师,因为收入颇微,有时要去附近的牧场里干活来贴补家用;尽管如此,因为母亲是教会的司琴,家里还有一台老旧的管风琴,这在当地黑人家庭里十分罕见。 托马斯八岁那年,父亲为了让家人能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举家迁移到乔治亚的首府亚特兰大定居。但在开头的那几年全家人却都因为初来乍到陷入到生存的困境之中。父亲被迫放弃了原来的牧师工作,改去工厂打工;母亲也成了富人家的女佣;最难过的是托马斯,他在新学校里因为是来自外地的乡下而被同学们孤立和排斥,最终导致他在读完四年级后被迫辍学。 失学那年托马斯才12岁,又没有任何谋生手段,因此他只能在当地的黑人聚集区里到处游荡,直到他在附近的一家剧院里找到一份卖汽水的零活才算稳定下来。可是谁也没想到,没过几年这位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穷小子居然把依附在剧场谋生的“边际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风生水起。他不但因近水楼台巴结到剧院乐队的钢琴师,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点拨,大大提高了他小时候从母亲那里初学到的弹琴水准;而且还通过现场“观摩”和非正式的“拜师”,从来剧场表演的歌手那里学会了当时所流行的蓝调音乐(Bruce Music)的入门技巧,逐渐成为同龄人中玩蓝调的佼佼者。年纪尚轻却抱负不浅的他,深知将来若要在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要积累舞台经验;因此他无论报酬多少,尽可能地参加各种演出机会,连去家庭聚会、地下酒巴(当时处在禁酒时代)的表演机会也不放弃。 ● 追求蓝调梦想成功的年轻人 20岁那年托马斯怀着心中的梦想离开父母独自一人来到当时美国蓝调爵士音乐的中心城市─芝加哥,沉浸在滋润的风城蓝调之中。在那里他的生活节奏变得非常的忙碌和辛苦。除了白天打工外,他还安排时间去「芝加哥作曲编排学院」学习相关课程,而到了晚上他又要去酒吧去弹琴。等到积累了一定理论基础后他便开始尝试创作蓝调音乐;到21岁那年他创作的一首歌曲被正式授予版权,成为首批获得蓝调音乐版权的弄潮儿之一。 接下来更大的机会降临到这位勤奋的年轻人身上。1924年他有幸得到当时有“蓝调之母”的黑人女歌唱家马雷妮(Ma Rainey1886-1939)的赏识,并为与她合作组建了一支叫「夜猫」的蓝调爵士乐队,由他担任领队和钢琴演奏。他们的乐队在芝加哥变得越来越有名气,他也因深受观众的喜欢而有了“乔治亚汤姆”的名号。 随着时间的过去,托马斯在蓝调世界里终于功成名就。他的两首原创蓝调歌曲分别由两家知名公司录制成了唱片,他因此跻身于芝加哥顶级蓝调作曲家的行列。到了他29岁那年他与一名吉他手合作录制的一首歌曲唱片居然卖出了700多万张的巨量。至此他的个人奋斗轨迹似乎也已迈入人生的顶峰阶段。 ● 试探和拯救的双重变奏曲 虽然托马斯在世俗名禄道路上取得了如此惊人的成功,但作为从小就是基督徒的他与神的关系却变得越来越远。于是一场试探和拯救的双重变奏曲随之在他身上发生。 早在1926年的一天晚上,托马斯在舞台上表演时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一种无法控制的摇摆状况;逐渐的他的精神状态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以致发展到他完全无法正常排练、创作及上台演出的地步。看了医生后他被诊断是患了忧郁症,已到了即将崩溃的程度。为此他的母亲专门赶来把他接回亚特兰大老家静养。在疗养期间,母亲多次建议他不要再继续沉湎于以世俗为友的爵士音乐,而要用音乐才华去事奉神。然而,被财富和名誉迷住双眼的托马斯那时听了却完全不为所动。 过了一段时间当托马斯的病情有所好转,他即离开了母亲回到芝加哥,继续在娱乐圈里去玩他的蓝调。可是没过多久,他的精神忧郁疾病又再次复发,这次变得更加严重,甚至连医生都束手无策。他本人则被疾病折磨到一度想到通过自杀来加以解脱。 当人的路走到尽头时往往神会为他开启一扇大门。后来托马斯把自己这两次的得病称之为“上帝的干预”(God’s Interruption),目的是要把他从世俗和魔鬼的手中拉回到神的怀抱。就在他走投无路之时,有一天他的一位亲戚给他介绍了当地很有名的一位“信仰治疗师”哈立主督( H.H. Haley)为他治疗。那天发生了一件超自然的神奇事情,导致这困扰折磨了他两年之久的顽疾被完全医治。 在治疗中那位牧师说过的一句话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托马斯,主有太多的工作要你去做,不会让你去死。”他回想起早在自己21岁那年在美国黑人浸信会的年会上听到一位著名歌手演唱《我愿意,你呢?》这首赞美诗歌时心中的那份感动,希望将来有一天也能够像她那样成为为上帝国度唱歌的创新音乐家,只是那一刻的萌芽不久就被世俗的诱惑所扑灭,…。如今他下决心要从头再来。 ● 蓝调福音音乐的先驱者 […]

「病弱残疾者的诗歌」系列介绍(4):2012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题曲《与主同住》诗歌背后感人的故事

「导言」有这样一首传统赞美诗歌,它在英国具有非常崇高的地位,不但属于圣诗中的经典作品,而且还成了英国历史文化重要遗产的一部分,深受全民的喜爱。自1927年起它就一直是每届英国足总杯总决赛开幕式上的必唱歌曲,甚至还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上被选定为开幕式的主题曲。然而这首诗歌的作者在创作此诗时却已是一位病入膏肓,十天后便去世的人。造成如此惊人反差的诗歌其作者究竟是何许人也?他是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心情下写下了这首诗歌?为什么英国广大民众会如此喜欢这首诗歌?伴随着这首诗歌历史上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故事?下面就由我来作一一介绍。   一、坎坷少年 1793年6月1日一个男孩在英国苏格兰罗克斯伯格郡被人称之为“诗人之角”的埃德南一户军人家庭里呱呱降生。该婴儿是家中出生的第二个男丁,父亲给他取名为亨利·弗朗西斯·莱特(Henry Francis Lyte,以下简称“莱特”),男孩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叫托马斯。莱特的父亲虽然是一名皇家海军的上尉,但在家里却不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他除了因海军特点经常不能归家外,即便到了假期他也是“只对钓鱼和打猎更感兴趣,而不是承担起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因此包括照顾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务重担都落在莱特的母亲安娜·玛丽亚(Anna Maria)身上。幸运的是玛利亚不但是一名非常善良能干的母亲而且还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因此无论是在生活还是信仰上都给了两个孩子十分周全的照看和带领。 1796年英法两国战争爆发,接下来英国国内又发生了爱尔兰叛乱。莱特父亲所在部队因此奉命转移到爱尔兰西北海岸驻扎。为此母亲历经辛苦带着孩子离开家乡前往那里与父亲团聚,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父亲却移情别恋有了情妇。一气之下母亲带着新出生不久的幼子乔治离家出走,搬到伦敦去居住。而父亲则干脆趁机把莱特和他哥哥托马斯两人送到位于爱尔兰费尔马赫郡的一所名叫普托拉皇家学校(Portora Royal School)去寄宿读书,纵情享受与情妇的两人世界。 莱特弟兄所去的这所皇家学校是英国最早的公立学校之一,历史上曾经培养众多的社会名人,学校所在位置也是处在当地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左图为学校历史照片),然而莱特在这里开始的学生时代却是那么的暗淡无光。先是与他朝夕相处的哥哥因为无法适应学校严格的学习生活环境而被迫退学,离他而去;接着他日夜思念的母亲和弟弟乔治又在伦敦不幸染病去世,与他天人永别;再下来他的父亲带着情妇去了泽西岛,从此杳无音信。这一波波接踵而至的打击,不但使莱特过早地经历了人生的坎坷,也给他在学校里的生存及学业带来了极大的危机。而那时的他才年仅十岁。   ▲上二图分别为该学校旧址的历史照片及保留在校内莱特当年曾经住过的房子照片 幸运的是就在莱特最软弱无助的时候中遇上了他人生中的贵人,那就是普托拉学校的校长伯罗斯博士(Dr. Burrowes)。伯罗斯校长十分看重这位少年身上出众的才华和气质,更同情他不幸的遭遇,因此在莱特最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了温暖的双手。尽管伯罗斯自己要养五个孩子,但他仍然主动承担了莱特在学校里的所有学习和生活费用;不仅如此,每到周末及各种假期他就会把莱特接到自己家里来与孩子们同住,以致在许多外人眼里他已俨然成为校长的养子。在伯罗斯校长的慷慨帮助和鼓励之下,莱特终于按期从该校毕业并如愿考入著名的都柏林三一学院。 二、青年才俊 在大学读书期间莱特很快脱颖而出,展现了他多方面的才华。尤其突出的是在文学方面,他创作的诗歌连续三年获得了学校的校长诗歌大奖;同时靠着他各学科的优异成绩,从入学第二年起就年年获得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待他如慈父般的伯罗斯校长也继续在财务上支持他的学业。到了1814年莱特顺利学完所有的课程,获得三一学院颁发的文学学士学位。 ▼下图为都柏林三一大学图书馆照片 作为名牌教会大学的毕业生,莱特很快就在1815年被作为英国国教的圣公会授予了圣职,并派往韦克斯福德(Wexford)附近的一家教堂担任副牧师。两年后他又转到康沃尔的另一家教堂担任副牧师。在那里他认识了一名来自爱尔兰名叫安妮的姑娘,并最终与她结为连理。 他们两人的婚姻在常人看来似乎有些不太“门当户对”:一方面安妮不但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名望之家,而且还因是独女而成为家族财产的唯一继承人;而莱特却是一名失去母亲,又被父亲抛弃,几乎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莱特属于常人眼里所谓的“高攀”。但在另一方面,莱特不但是一名极具才华的天才诗人,还是一个少有的美男子,人们形容他“异常英俊”,“极具个人魅力”,“外出手中经常拿着长笛”,… ;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兴趣广泛,精通多国语言的文人学者,曾在当地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处古人类生活过的遗迹。而安妮不但长相一般,而且年龄还大过莱特七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两个人婚姻却非常美满,两人不但育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安妮拥有的财力也为莱特能够在教会安心地服事以及从事他喜欢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渔村服事 作为牧师一开始莱特其实并没有在神学装备和灵命健全上做好应有的准备。他在都柏林三一学院临毕业时一度还曾经考虑是否要效仿恩师伯罗斯博士那样继续去就读医学院;从学院毕业后他也只是接受了非常短暂有限的培训即被赋予圣职前去教堂事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的使命感在早期那个阶段是模糊的。”但他在康奥尔担任副牧师期间的一段经历帮助他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升华。 那天他专门去探访一位名叫威廉·奥古斯都·亨特(William Augustus Le Hunte 1774-1820)的病危牧师。到了牧师家里,两人在交谈中居然彼此都一时说不出什么特别可足以安慰的话语。后来他们两人通过祷告和诵读保罗书信中的有关教导,认识到过去他们过去“只是从简单和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圣经,并没有真正理解保罗话语中的亮光”的教训,彼此的心门顿时打开,之后莱特也见证了牧师归入主怀时的安宁和满足。 这次的见面和交谈开启了莱特属灵的眼睛,并改变了他的整个生命:莱特后来回忆道:“这个经历对我产生了很大影响,让我开始用一个不同于以前的眼睛去看待生活及各种问题;我开始认真去研究圣经,并以不同于我以往的方式去布道。” 莱特生命的这种改变充分体现在他在德文郡的下布里克瑟姆渔村服事的日子里。他从1824年来到这里,一直到他1847年去世,一直都和那里的渔民们生活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他们提供各方面的关怀和服务。(左图是渔村今日之照片)一来到下布里克瑟,莱特就加入到当地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中,并在两个月后成为委员会的主席。当他了解到渔村的大多数儿童和渔民们没有任何正式受教育的机会后,他即设法在当地分别为儿童和渔民们建立起各自的主日学学校。平日里莱特也非常关心这些渔民们,除了常常拜访他们在岸上的住家外,他还为每艘船的渔民们提供一本圣经,甚至还专门为他们编写了在海上使用的圣诗歌本和祷告手册。他的这份爱心和付出深深感动了那些渔民,他服事的教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会众,甚至一度连教堂都容纳不下,不得不加以扩建。 四、生命挽歌 […]

「病弱残疾者的诗歌」系列介绍(3):「每一天所度过的每一刻」

导言 今天我在「病弱残疾者的诗歌」系列中要向大家介绍的这位圣诗作者,虽然出生于北欧之国 – 瑞典的一位女性,但她所写的诗歌却在十九世纪欧美各国先后兴起的基督教复兴运动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她本人也因此与同时代英国的夏洛特·埃利奥特(Charlotte Elliott)以及美国的芬妮.克罗斯比(Frances J. Crosby) 等著名圣诗作者一起,被列入教会史上杰出的女诗人行列。她就是莉娜·桑德尔(Lina Sandell 1832-1903 )。下面我就来讲述她的生平,以及她的代表作「每一天所度过的每一刻」(Day By Day,and with each passing moment)(以下简称“每一天”)背后的故事。 01 自幼病弱的女孩和博学父亲 莉娜·桑德尔1832年出生在瑞典斯马兰市的弗洛伊德镇。父亲是一名牧师,她是家中的幼女,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在众兄弟姐妹中莉娜一直最受父母亲的关爱,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她是家中老么,更是因为她在很小时就因染上了伤寒而差点丧命,病愈后身体状况就变得弱不禁风,一直十分虚弱。正因为如此,在她的童年雷根本无法像正常孩子们那样在室外自由自在地玩耍,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待在室内。 (左上图是莉娜.桑德尔年轻时的照片) 莉娜的父亲乔纳斯·桑德尔(Jonas Sandell 1790-1858)是一名知识渊博的牧师,他不但是当地教区德高望重的一名教务长,而且还是一个业余的地形学家,在地形和方言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因此在他家里自然有一个藏书十分丰富的书房。这也为因身体原因只能待在室内的莉娜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去处,那就是父亲的书房。 莉娜的天资本身就十分聪明,加上有了整天和博学的牧师父亲在一起的条件,她不但自四五岁起就学会了阅读和写字,也因为受到当牧师的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在灵性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经常把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灵修所得记录在笔记本上,到十三岁时已经记满了厚厚的一大本。在这些灵修中她最关心的主题是耶稣救恩和在基督里的生命,以及对天堂和永生的盼望。同时作为一名年少的文学写作爱好者,她也常常把自己的所见所思化作赞美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 ▲ 莉娜父亲乔纳斯服事的教堂及他本人历史照片   02 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受洗“儿歌” […]

「病弱残疾者的诗歌」系列介绍(2):一个盲眼诗人《有福的确据》

【 导言】 她人到中年才开始创作赞美诗,却为后人留下了八千多首诗歌,让教会史上所有其他诗人难以望其项背;她擅长于填词创作,甚至能够一听到他人所谱的旋律即可配上非常适宜的诗句,使后代的许多诗人只能望尘莫及;她所有的诗文都要通过他人之笔才能记录下来,但却有众多作品成为经典,实在堪称传奇。 而她,却是一个从小就因庸医误治而失去了视力的盲人。上帝偏偏使用了这位盲人的诗歌给世上无数的人送来了光明和祝福。 她就是被誉为摘下圣诗皇后桂冠的芬妮•克罗斯比(Fanny Crosby 1820-1915)。下面我们就来讲她的故事。 01 失明女孩 1820年3月24日,芬妮•克罗斯比生在美国纽约州的普特南( Putnam)一个普通的清教徒农夫家庭。出生后的六星期,家人发现她的眼睛有点不对劲,却苦于无法在当地找到合适的医生。正在家人发愁的时候,来了一个自称是医生的人,他给芬妮的眼睛敷了一种热药膏,说可以清除感染并不会伤害眼睛。未料敷药后芬妮眼睛就开始出现白瘢,数月后对眼前景物完全失去反应;后经大医院医生诊断,她的视觉神经已被永久性地损坏,从此失去了光明。事发后,芬妮的父母想要控告那位庸医,可是那位没有执照的庸医早就悄然远去,从此再无消息。祸不单行,在此事发生不久之后,又一个灾难临到克罗斯比一家。在当年十一月的一个寒冷凄雨日子,芬妮的父亲约翰•克罗斯比因冒雨在田间劳作而得寒病,几天后便离开了人世。 ▲上图为当年芬妮出生时住宅的照片 父亲死时,芬妮的母亲才21岁。失去了家庭的主要依靠,为了维持家计她不得不去附近的一户有钱人家当女佣,并将小芬妮交给自己的母亲尤妮斯•帕德克来照料。外祖母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对芬妮童年的成长影响甚大。除了经常教导芬妮《圣经》经文和如何祷告外,她还用自己的眼睛向芬妮描述神创造的种种大自然之美。对那段时期的经历,芬妮成人后有过这样的回忆: 「白天外婆把我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告诉我日出和日落时太阳的美丽,及午间太阳的壮丽。到了夜里,她所描述的美丽的月光,以及夜空中闪烁星空的美景是如此的生动,让我至今难以忘怀,甚至还引致我至今仍对天文学产生了一份特殊的喜爱。有一天下午,在雷电和暴风雨之后,她带我到一座小山的坡顶,向我描述那跨越克罗顿河上空的彩虹。我记得那时她说:“芬妮,这是多么美丽的彩虹,它有七种颜色,我真希望你能看得见, 这是神向世人所立的怜悯之约的记号!”」 另一位对芬妮的童年甚至一生有重大影响的是霍利夫人。那是芬妮九岁时,母亲因为新找了一份外地的帮佣工作而带她一起搬到了康州,并在那里把她委托给一户人家的女主人照看,她就是霍利夫人。霍利夫人是一位虔诚的加尔文派长老会的清教徒。她非常关心小芬妮的灵命成长,知道芬妮无法像常人那样阅读,于是就一边朗读圣经给她听,一边要求她把经文背诵下来。通过这种方法芬妮逐渐培养和形成了她超凡的记忆力。到十岁时,她居然已经能背诵旧约《圣经》的前四部,即创世记、 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和新约圣经的四福音;此外,她还能背诵整本路得记、整本箴言、所罗门的歌中之歌,以及诗篇的许多章节。 时间到1834年。当时芬妮母亲听说纽约成立了全美第一家盲人学校(后改名为纽约特殊教育学校),就下决心让女儿去那里接受正规教育。这家学校是由基督教贵格会的一位信徒塞缪尔·伍德(Samuel Wood)和其他几位慈善家一起投资创办的,是一家非盈利的特殊教育机构,因此很适合像芬妮那样的穷人家孩子申请就读。次年母亲就著芬妮前往纽约报考,并被成功录取。而这一年芬妮已是一位十五岁的少女了。 ▲上图为当年的纽约盲人学校,后改为纽约特殊教育学校 02 校园诗人 在纽约盲人学校读书期间,聪明好学的芬妮如鱼得水,不但在各个科目上都取得了十分优秀的成绩,而且还在文学艺术方面充分地展现了她的天赋才华。除了很快学会了钢琴、管风琴、竖琴等乐器演奏方法之外,最让她喜欢和着迷的还是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不久芬妮成了学校里出名的诗人。因为学校教育的特殊性,经常会有社会名流和各界人士来校访问及提供赞助,校方还多次专门让芬妮通过写诗来表达对来宾的感谢和敬意。 到了芬妮18岁那年,她第一次尝试把自己写的一首抒情诗向《纽约先驱报》(New York Herald)投稿, 结果很快被录用刊登。由于该报在发表时特意注明了这首诗是一位年轻的盲眼女学生所作,因此引起了读者的广泛注意。很快的芬妮在社会上赢得了「盲眼女诗人」的称号,到处有人称赞她非凡的才华,许多人慕名从各地到纽约盲人学校拜访她,甚至还包括当时的美国总统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 1844年芬妮的第一本诗集《盲眼少女的诗集》( […]

「病弱残疾者的诗歌」系列介绍 (1):《照我本相》──史上呼召人信主人数最多的诗歌

导言 圣诗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传世诗歌都是出自身体有特别疾病甚至残疾的作者。这一现象使我早就有将他们中间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作品通过写成一个系列来介绍给大家的设想。但促使我开始动笔进入这个系列写作的直接原因是一首原本我并不熟悉,但却是被人称之为史上呼召人信主影响最大的赞美诗歌,而这首诗歌的作者恰恰是一位大半生瘫痪在床的女性。 这位作者的人生经历不仅深深地感动了我,就连我将这个系列定名为《病弱残疾者的诗歌》也是出于这位女诗人曾经写过一本有着同样书名的诗集而给我带来的启发。她就是与美国著名圣诗皇后–芬妮 .克罗斯比 (Fanny Crosby 1820-1915) 和瑞典的莉娜·桑德尔(Lina Sandell 1832-1903)并列齐名,同被称为十九世纪圣诗歌杰出女诗人的夏洛蒂·艾略特(Charlotte Elliott 1789-1871)。她的那首代表作就是今天我要介绍的「照我本相」。 一、大家闺秀、社交明星 夏洛蒂·艾略特1789年出生在那个时代英国大名鼎鼎的富人住宅区克拉珀姆(Clapham)。对这个地名也许有些读者会并不太陌生,因为写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凶杀案》等著名悬疑推理系列作品的英国文学大师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笔下的一篇小说就叫《克拉珀姆厨师奇遇记》;1989年英国根据这篇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其许多镜头也反映了这个地区的历史风貌。 然而在夏洛蒂出生时克拉珀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当地所住的居民中间产生了一批热衷于宣教、社会改革和慈善事业的著名基督徒,如英国废奴运动的领袖人物威廉.威尔伯福斯和和他在国会中的密友威廉.史密斯等。因为他们都是在当地同一个教堂 – 圣三一教堂聚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在英国颇具影响力的基督教信仰群体,被人称之为「克拉珀姆派」。 ▲上图是英国克拉珀姆今日之街景照片 夏洛蒂的父亲查尔斯.艾略特是英国一名家具制造商,其家族几代以为英国王室提供各种御用家俱和装饰物而出名。到了她父亲手里家族已经积累的财富已高达50万英镑之巨,按十九世纪金本位制时1英镑等于7.32238克纯金计算,50万英镑相当于3,611公斤纯金,是英国当时不折不扣的超级富翁。但她父亲又是一名虔诚的基督徒,曾担任过英国圣公会教会宣教协会的委员,也是「克拉珀姆派」的活跃成员;平日里他热心于各项行善事业及大力捐助教会,生活中也常以基督仆人的名义在家里招待来自远方来的传道人。夏洛蒂的母亲艾灵·维恩(Eling Venn)出生于英国名门之家,其父亲不但担任过英国圣公会的主教,是英国福音派运动重要的领导人之一,而且还是「克拉珀姆派」的创始人。 ▼下图是英国王室白金汉宫内的会客室 我们可以想像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夏洛蒂的人生应该会怎样的丰富多彩。事实上她也确实如此。在优越环境下长大的她不但在音乐和绘画上有着很高的天分,而且在年轻时就成了一名才气横溢的诗人。因着她的美丽优雅和才华,夏洛蒂也很自然地成为当时伦敦上层社会及文化圈各种社交场合的明星和宠儿。 ▼下图是夏洛特年轻时的自画像 二、一日瘫痪、终生在床 然而夏洛蒂那种在众人眼里招人羡慕妒忌恨的大好人生突然在1821年发生逆转。那年她得了一场连医生也说不出病因的怪病,最终竟然导致全身瘫痪只能终日在床,而那时她才32岁。这样的结果对像她这样爱美自恋、生性活跃、情感细腻的女性来说实在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致命打击,让她每时每刻都沉浸在身心煎熬的痛苦之中。从那时起从小就是基督徒的她开始抱怨上帝为什么会允许这样的不幸在她身上发生….。 就在夏洛蒂得病第二年五月初的一天,她的家中来了一名宾客,那是来自日内瓦的亨利 亚伯拉罕塞萨尔.马伦博士((Henri Abraham Cesar Malan 1787 -1864)。马伦曾经是法国归正派教会的一名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圣诗诗人及作曲家。在其一生他总共写过一千多首圣诗,部分诗歌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特别为闽南语和台语教会喜爱,如「敬拜恩主」「献己与主」「天地创造都完备」「耶稣爱人恩典格外」「愿主上帝掌权」等。马伦不当牧师后经常前往欧洲各国旅行,这次就是在他利用英国停留期间来到夏洛蒂家里探访她的知名父亲。 “有朋自远方来”,爱好文学的夏洛蒂自然少不了和马伦交流,可那天两人的交谈结果却不是“不亦乐乎”。当晚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时,马伦把话题转到每个人和上帝的个人关系上来,问夏洛蒂她是否真正知道自己是一个基督徒。正在受瘫痪疾病折磨的夏洛蒂闻之色变,她失态地冲著马伦说,“你想要讨论什么都可以,但就是不要和我讨论上帝!”作为客人的马伦受到夏洛蒂的抢白却即没有尴尬也没有生气,反而温和地回应道,他不会继续讨论一个让她不高兴的话题,但会为她能够把自己的心交给基督而祷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