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纪〉下22:2 约西亚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行他祖大卫一切所行的,不偏左右。

阅读经文:〈列王纪〉下22:1-20
/ 〈历代志〉下34:1-7
一个八岁的孩子做王,若是没有旁人的扶持,怎能知道如何主理国政?正好比一个八岁的孩子,怎能知道如何选择人生的信仰?不管父母觉得是否应当帮助他们先做选择,从约西亚的例子上来看,有人帮助,好过他自己去摸索。所以在记载犹大历任的王时,都会记载他们的母亲是谁,虽然无从查考每一个母亲的背景,但是在隐约之中,似乎在提醒我们,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约西亚能行耶和华眼中看为正的事,行他祖大卫所行的,不偏左右,不能不归功于他的母亲。因为他的父亲亚扪是一个不敬虔的君王,在他八岁时就己经过世了。
约西亚在十六岁时,尚且年幼,就寻求大卫的神,而不是学傚他父亲亚们所拜的偶像。可见当时在约西亚旁边也有一些敬虔的人在辅佐他,引导他走正路。十六岁正是开始思想的年记,很多父母发现这年记的孩子已经不听他们的话了。因为他们已经开始有了独立的心灵,要去探讨人生。他们要找出自己的路,所以父母最好是多听他们的分享,在必要时点出他们的盲点(假如父母能查觉),不要提供自己很多已经过时的想法,这样孩子才会愿意和父母交流。有的父母不知道时代的改变有多快,每一年和前一年的制度或教育体系都有很大的不同,何况与父母当年的学习环境更是天壤之别,提出一大堆不合时的意见,孩子听了,以后就不想再和父母交流了。
约西亚寻求神,到了廿岁时,开始洁净犹大和耶路撒冷,除掉丘坛、木偶、雕刻的像和铸造的像。这是出于一个廿岁青年的决定,立志跟随神,不拜偶像。就好像现在很多基督徒青年,当他们决志跟随神时,就立志过圣洁的生活,不随波逐流,不在婚前与异性(或同性)发生性关系,立志过神所喜悦的生活。这样的心志实在非常宝贵。在年轻时就立志跟随神的人何等有福,因为他们可以躲过很多引诱,远离恶人恶事,过著蒙神祝福,没有后悔的人生。
虽然玛拿西悔改后拆毁了很多偶像和丘坛,但是亚们作王后,又重新建立那些偶像和丘坛。所以此时耶路撒冷不止有巴力的坛,还有高高的日像坛(拜太阳),等等偶像。约西亚命人把这些像都打碎成灰,撒在祭偶像人的坟上,这是一个咒诅,表示他们的罪归于他们自己。又将拜偶像的祭司的骸骨烧在坛上,洁净耶路撒冷。此时以色列北国已亡,约西亚派人到北国也照样而行,在玛拿西、以法莲、西缅、拿弗他利各城和四围破坏之处,都这样行。看来,约西亚想要洁净的是整个应许之地,可惜范围实在太大。
在约西亚廿六岁时,他开始着手修理圣殿。大祭司在修整圣殿时发现了律法书,有的圣经学者认为可能只是〈申命记〉(因为只有一卷)。书记沙番是先知耶利米的叔叔,他把律法书的内容读给约西亚王听。王听了便撕裂衣服,因为他明白了原来犹大和以色列所遭遇的祸患,是因为他们的列祖没有按著神的话去做,于是派遣人去求问于女先知户勒大。与女先知户勒大同期的还有先知耶利米和西番雅,但是王并没有请人去求问耶利米和西番雅。可见姊妹与弟兄同样被神看重,事奉的区别是在于神的调动,而不是因为性别。神有主权去拣选祂要使用的人,若是出于神的,我们还多说什么?
户勒大仿佛早已得了神的默示,因此回复他们,“耶和华如此说”。因为犹大子民的背叛,神的愤怒不会止息,但是对于敬服于神的人,神依然有恩典有怜悯。所以神应许约西亚必不致于亲眼看见神要降于迦南地的灾祸,他也可以平安地归到坟墓。有的人因而认为户勒大的预言没有应验,因为约西亚是战死沙场,不是平安安地归到坟墓里。但是这是一个对比的说法,是把要降于迦南地的灾祸和他的死法相比较,约西亚是出于自愿去和埃及打仗,并没有受到凌辱。相对于犹大最末一任君王西底家,在逃亡时被巴比伦军人抓到,先在他眼前杀死他的众子,再挖掉他的双眼,与此相比,我们就明白约西亚的确算是平安地到坟墓去了。
约西亚做王卅一年,从第八年(十六岁)开始,他从寻求神,去除偶像,洁净圣殿,带领百姓过逾越节,我们看到一个跟随主的人的生命历程。从寻求神开始,就无法忍受生命中还有其他杂质的存在,因此去除心中或心外的偶像是必然的工作。去除偶像之后,才能洁净圣殿,也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灵,完全地归向神。然后才能过逾越节,领受神赐下的救恩,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再来才能成为神要使用的器皿。因此,明天我们要看看神怎样使用约西亚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