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所缺的四十年

〈申命记〉 2:7「因为耶和华你的神在你手里所办的一切事上已赐福于你。你走这大旷野,祂都知道了。这四十年,耶和华你的神常与你同在,故此你一无所缺。」

一无所缺的四十年旷野之旅,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以色列人虽月大火 屡次得罪神,神却依然眷顾他们;即使是在惩罚之中,依然一无所缺。神的爱是如此深濶,不可测量。当我们思想自己的大半生时,是否也有如此的体会,神给我们的恩典,是否也让我们一无所缺?2020虽然过得辛苦一点,我们还是一无所缺地走过来了,所以让我们同心仰望,不管2021将如何,神都知道,也必带领。

耶和华吩咐我说:「不可扰害摩押人,也不可与他们争战。他们的地,我不赐给你为业,因我已将亚珥赐给罗得的子孙为业。」(申2:9)

耶和华吩咐我说:「你今天要从摩押的境界亚珥经过,走近亚扪人之地,不可扰害他们,也不可与他们争战。亚扪人的地,我不赐给你们为业,因我已将那地赐给罗得的子孙为业。」(申2:19)

摩西的这段话是指在出埃及后的第四十年,回到摩押平原后的遭遇。受过了卅八年走旷野地的惩罚,以色列人终于得到神的许可,要准备进迦南地了。但是在迦南地的周围有一些人住着,不经过他们的地,以色列人就得绕道走远路。在这一章里,神提到有三族人的地是神赐给他们,以色列人不可去扰害的。那就是以东人,是以扫的后裔;摩押人和亚扪人,是罗得的后裔。以扫是雅各(以色列)的哥哥,罗得是亚伯拉罕的侄子。他们原本都是一家人。

摩西述昔

〈申命记〉 1: 21 看哪,耶和华你的神已将那地摆在你面前,你要照耶和华你列祖的神所说的上去得那地为业。不要惧怕,也不要惊惶。

有一对夫妻的婚姻因为丈夫有了外遇而亮了红灯。在两人签离婚书时,丈夫答应妻子,要成全她最后的要求。妻子想了一下,便说希望丈夫像他们结婚的第一夜一样,把她从车子抱进屋子里。丈夫想了一下,答应了。于是在他们回家后,车子停好了,丈夫便把妻子从车子里抱出来,向着屋子走。起初,丈夫觉得妻子变得比廿年前更重了,然后他注意到她的头发有一些变白了,额上也多了一些皱纹。往事一件件浮起,妻子当年与他白手起家的辛苦,有了孩子之后的高兴,许多回忆使他的眼眶不知不觉地湿润了。进到屋子里,他向妻子认错,不离婚了。回忆,使人记得自己是谁;回忆,使人明白自己应该感谢;回忆,使人懂得珍惜;回忆,使人更知道如何去走前面的道路。

《申命记》这名字是从英文Deuteronomy直接翻译的。Deuteronomy的意思是「律法二 读」,这是根据希腊文旧约《七十译士本》在此书十七章18节所说的,「当国王登基之后,必须将这律法书自己抄录一本,要经常诵读」而来的。中文圣经将这卷书译 成:《申命记》,就是有「重申」第二次宣布律法和神的诫命之意。摩西第一次宣读律法是在他八十多岁时,现在一百廿岁了,他看到的是新一代的以色列男人,这些人对律法的认知有多少呢?他们是蒙福的一代,可以进迦南地,但他们对神的律法记得多少呢?在他离世之前,他必须让这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认识神的律法,使他们知道前面的道路该如何走,以免得罪神。

因此,摩西在摩押平原重申出埃及的一段事蹟,在我们看来,似乎是重复又重复,却是不可缺少的;也让我们明白,要常常记得自己是怎样得救的,圣灵是如何感动我们归向神。所以写得救见证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让自己明白自己的心路旅程,以备日后软弱时可以重新再看,重新得力。当然,〈申命记〉的内容远远超过回忆,而是重新教导律法,让以色列人永志不忘,遵行神的旨意。

利未人的城和逃城

〈民数记〉 35:12 这些城可以做逃避报仇人的城,使误杀人的不至于死,等他站在会众面前听审判。

神所设立的制度实在完美。利未人虽然不能有自己的产业,但是让其他十二支派来供应利未人的需要,再由利未人去供应其他以色列人灵性的需要,彼此之间互补互相照应,实在很完美。最近看到有篇文章,提到有一些年老的牧者孤苦无依,生活十分艰难,甚至生病时也没有人照应。不禁让我想到神的计划,原本就是要牧者和会众之间互相照应,若是教会或机构的章程不周全,往往服侍的人在退休之后便感生计困苦。因此在北美的教会已经有想到这方面的需要,有的教会对退休牧者也有一套照顾的章程。

神要以色列人从所得为业的地中把些城分给利未人居住,也要把这些城四围的郊野给利未人,让他们可以牧养他们的牛羊和各样的牲畜,又可以安置他们的财物。。这便是奉献的教导。奉献需要操练,因为若不操练,就会越来越执著自己的所有,不肯分享,以致成了堵塞的管道。我们若不奉献,不把神的恩赐拿出来与人分享,从神而来的祝福之管道就会被塞住,神的祝福也进不来。利未人是神的仆人,他们放弃自己养生的工作,为百姓去服侍神,百姓有义务和责任照顾他们的需要。

雅各临终前给利未的祝福里,最后的一句是:「我要使他们分居在雅各家里,散住在以色列地中。(创49:7)」这句话果然应验了。虽然他们拥有了服侍神的权柄,却必须散住在以色列地。让各个支派为他们订定居住的地方。在以色列一共有48座城是给利未人居住的,还有每座城的郊野。

神又为以色列人设立逃城。根据俞建霈牧师的解释:逃城的「逃」这词在希伯来文原出自“miqlat”这字。 这字字根的意思就是「接纳,吸收」,就是「接纳逃亡者到自己的地方」或「庇护,藏匿」的意思。因此按照希伯来文,逃城的本意乃是「收容」或「接纳」逃亡者的城市,就是「庇护的城市」,或「庇护城」。犹太人把旧约圣经译成希腊文时, 把这个字译成「流亡放逐的场所」,「可逃去的地方」。 这可能是翻译和合本的学者所以译成「逃城」的原因。 但庇护城乃是比较接近希伯来原文的译法。

神给以色列的境界

〈民数记〉34:12 这界要下到约旦河,通到盐海为止。这四围的边界以内,要做你们的地。

有人说,以色列建国是今天世界不能安定的错误决定,以色列是联合国造出来的,以色列不应该继续扩张,等等。但是当我们回溯到《圣经》里几千年前的记录,神的话历历在目。这不是一个凭人意造出来的国家,是神的手亲自运行,使一个灭亡了几千年的古国,好像「咸鱼翻生」(咸鱼活过来?不可能。这是广东人的成语,表示不可能发生的事),重新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而且极其亮眼。

〈耶利米书〉卅二章37节,神说:「 我在怒气、愤怒和大恼恨中将以色列人赶到各国,日后我必从那里将他们招聚出来,领他们回到此地,使他们安然居住。」虽然部份以色列人已经回到神给他们的迦南地,但离「安然居住」还有一段距离。以色列人在各样的国界冲突里坚守神给他们的地界,虽然目前不能全部拿回来,但是因为神的话必定兑现,所以我们知道有一天,以色列必然得回神给他们的地界。

耶和华晓谕摩西说:「你吩咐以色列人说:你们到了迦南地,就是归你们为业的迦南四境之地: 南角要从寻的旷野,贴著以东的边界。南界要从盐海东头起,绕到亚克拉滨坡的南边,接连到寻,直通到加低斯巴尼亚的南边,又通到哈萨亚达,接连到押们,从押们转到埃及小河,直通到海为止。

「西边要以大海为界。这就是你们的西界。北界要从大海起,划到何珥山, 从何珥山划到哈马口,通到西达达,又通到西斐仑,直到哈萨以难。这要做你们的北界。你们要从哈萨以难划到示番为东界。 这界要从示番下到亚延东边的利比拉,又要达到基尼烈湖的东边。 这界要下到约旦河,通到盐海为止。这四围的边界以内,要做你们的地。」

更丰盛的生命(3)

〈马太福音〉5章45节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不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不做在我身上了。」

一、 更丰盛的生命,是一个了解别人的生命:

  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篇》)如果一个人很正直,你可以跟他做朋友。如果一个人个性不真诚、说话不诚实,而且常常变来变去,你不可以跟他做朋友一个。不原谅你的人,你不可以跟他做朋友。有一些人斤斤计较,为小事情大吵大闹,你不要跟这样的人做朋友。看见你的弱点还愿意宽容、接纳你的人,你可以跟他做朋友。

  亲爱的弟兄姊妹,我们的同工、弟兄姊妹很多是很软弱的,很多是有很多毛病的,如果你看见毛病就骂,对人只有仇恨、报仇,你不能做人的好朋友,你需要有彼此之间的饶恕与原谅。不要跟那些不学无术、什么都不懂又很骄傲的人做朋友。如果有很有学问又常常追求的人,你与他做朋友,你能领受知识。你怎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成为一个有丰盛生命的基督徒?你的心肠宽宏大量,容易了解、宽恕别人的缺点,你的生命就是丰盛的。

二、 更丰盛的生命,是一个对别人有充分的爱的生命:

  你对别人要有充分的爱,你的生命才是丰盛的。为什么我们珍惜自家人,对别人的事却置若罔闻?同样身而为人,遭遇相同的事,罹患相同的病,经历相同的痛苦,如果这发生在你最爱的人身上,你愿意牺牲自己帮助他、为他祷告,如果这发生在别人的身上,却是不闻不问,这样的态度所展现的不是丰盛的生命。

记出埃及的路程

〈民数记〉33:53 你们要夺那地,住在其中,因我把那地赐给你们为业。

从摩西的记载里,我们认识到神是一位很仔细的神。祂吩咐摩西要记载他们出埃及的行程。不知道你有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若是没有这样的习惯,就会忘记人生中很多的细节。有时同一件事情在自己的回忆里,和别人所记得的,地点时间都不一样。但这是神做事的记录,也是神带领以色列人的根据。神会记得,以色列人会忘记,所以摩西记下来之后,就可以作为后人回顾的根据。

以色列人走旷野四十年,而这些沿途扎过营的地方正好也是四十个地点。每一个地点都有不可磨灭的记忆,虽然大部份是以色列人悖逆的记录,神却只让摩西记下:在以琳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想想看我们的人生里也有许多得罪神的时候,但是等我们见神的时候,祂却只提起我们得救的美丽时刻,进而把我们拥入怀中,接回天家。一切的罪孽,祂都不再记念;一切的过犯,祂都丢到背后。何等恩典!

但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地名时,我们依然记得在那些地方曾经发生过的事。当我们把这些地点都想一想时,再看看神的信实,在每一个地方所彰显的大能,我们就明白,人生虽然有苦难,但只要有神同行,那些苦难都会成为过去。只要我们肯相信神,只要我们愿意顺服,就可以少走许多冤枉路。

在这趟路程里,有过红海的神蹟,有玛拉的苦水,利非订的吵闹,基博罗哈他瓦抓鹌鹑的贪婪,等等。神好像一个严父,又好像一个慈母。每天云柱火柱不相离,吗哪天天供应,磐石出水显神蹟,虽然旷野的生活十分枯燥,但是神在每个层面的保守是何等无微不至。我们的生活有时也像古井无波,天天如是。想一想,还是要胜过在旷野的行路。假如在旷野都要思想到神那充沛的恩典,那么我们平常的生活,岂不应当更加感谢?

河东地的分配

〈民数记〉32:27 但你的仆人,凡带兵器的,都要照我主所说的话,在耶和华面前过去打仗。

和米甸人打完战之后,紧接着战利品的分配,有人已经在观察地势。倘若以色列人通通越过约旦河,那么这片刚刚打完占领的土地要归谁呢?土地很重要。有很多企业家都是从房地产发迹的,想要拥有庞大的财富,没有土地是不可能的。因此许多人一有钱就买屋置地,因为投资不一定赚钱,但是土地永远在那里,最能保值。因此有些国家不卖土地,只让人拥有九十九年。也有人想尽办法挪移地界,想在不知不觉之中骗取别人的土地。但是我听过最有趣的一则有关土地的新闻:有人在盖完了新家之后,才发现是盖在别人的土地上。

但是雅各的子孙可没有那么糊涂,流便和迦得的子孙在别人都还没上心时,就留意到这块肥沃的土地了。何必过约旦河呢?看看这些地土的青草长得何等青翠,看看那些牛羊惝徉在绿意无限的草地上,何等悠游自在,有什么地方比这片土地更合适他们住?何况,这块地总得有人去住,对不对?他们不住,不是又给外邦人占去了吗?思考再三,他们去跟摩西和大司及众首领提出申请。他们想要留在雅谢地和基列地,这两地就是以色列人刚刚征服之地。你想,摩西听了会有怎样的反应呢?

怎么可以这样子?想捡现成的便宜?才刚打完第一仗,就不想再往前了?这地是大家一起打下来的,你们要去度假了,享受大家打来的地。那么下一块地,谁来帮忙打仗呢?假如大家都这样做,那么参与作战的人越来越少,不是很不公平吗?亏他们想得出来这么自私的点子!摩西骂得比较有学问一点,有历史有背景,引经据典。咱是在瞎凑热闹。

但是这两个支派的代表也不是省油灯,他们说,冤枉了,老大。我们先造城垒圈,把妇人、孩子和牲畜安置好,就陪你们去打仗了,不打到大家都有地了,我们绝不回家。

戮米甸人

〈民数记〉31:2 「你要在米甸人身上报以色列人的仇,后来要归到你列祖那里。」

神下令叫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去杀米甸人,等报完这个仇,就要回天家了。归到列祖那里,就是回天家的意思。换了是你,若老板说,你把这工作做完,就可以回家,不必再来上班了。你会有何感想?你会好好去做完老板交代下的最后一个工作吗?

摩西完全顺服,他立刻分配以色列人出战。

米甸人可能没想到他们陷害以色列人,会引起灭顶之灾。米甸人是亚伯拉罕的第二位妻子基土拉的后裔,他们最初出现时,把约瑟卖到埃及;再来和亚玛力人、摩押人联合来欺负以色列人。最糟糕的是,术士巴兰是米甸人,他不但跟摩押王献计,还鼓动自己人去行恶作乱,使以色列人陷入淫乱与拜偶像的网罗里。因此神说要报仇,为他们陷害以色列人的罪报仇。因为巴兰设计让以色列人得罪耶和华;以致神惩罚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因而死了两万四千人(民25)。所以神要报仇。

有时我们被人陷害,遭受打击和损失,而害我们的人却还活得津津有味,享受人生,难免心怀不平。此时要想想米甸人的结局,他们所有的男丁都被杀了。在所杀的人中,包括米甸的五王,就是以未、利金、苏珥、户珥、利巴,还有比珥的儿子巴兰。

以色列人掳了米甸人的妇女孩子,并将他们的牲畜、羊群,和所有的财物都夺了来,当作掳物,又用火焚烧他们所住的城邑和所有的营寨,把一切所夺的、所掳的,连人带牲畜都带了去,将所掳的人,所夺的牲畜、财物,都带到摩押平原,在约旦河边与耶利哥相对的营盘,交给摩西和祭司以利亚撒,并以色列的会众。

回到以色列营地后,又把所有的男孩和己结过婚的女人都杀了,因为她们正是引诱以色列人犯罪的祸首。以色列的军长们竟然忘记这件事,还把这些女人都带回营,那不是要再次害死以色列人吗?

许愿之例

〈民数记〉 30:2 人若向耶和华许愿或起誓,要约束自己,就不可食言,必要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

过年时大家最喜欢许愿或立志,不知道时至今日(1月19日),你所许的愿或立下的志可否有实行了?我立下一个志愿,今年每一天都要先写完功课再玩游戏,或看电影,到目前为止,己经保持了19天,希望不要破记录。

许愿或立志的实行关键在于「要约束自己」,才不会食言,才有可能按口中所出的一切话行。「约束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减肥,大家都知道只要吃得健康,加上运动就可以了。胖的原因就是热量进得多,消耗得少,自然增磅;只要消耗的热量比进食的热量多,自然减肥。但是能约束自己的人不多,所以减肥成功的人也不多。自己对自己许的愿都不容易做到,何况对神所许的愿。

在〈士师记〉里,以色列人屦屦向神许愿,不去拜外邦人的偶像,但是每次神拯救他们之后,他们就又转去拜偶像。他们不能约束自己,总是投降于自己的邪情私欲和引诱,因而被罪所困,痛苦不堪。

有许多人在危急时,也会向神许愿求助;但是一旦神听了人的呼求,帮助他度过困难或窘迫的时刻后,很多人都会忘记曾经许过的愿。不然就说事有凑巧,不肯把荣耀归给神。

在〈士师记〉里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就是耶弗他。耶弗他要出征去和亚扪人打仗前,向神许愿:「你若将亚扪人交在我手中,我从亚扪人那里平平安安回来的时候,无论什么人,先从我家门出来迎接我,就必归你,我也必将他献上为燔祭。(士11:30-31)」没想到他的独生女因为太爱她的父亲,等耶弗他一回来,就拿着鼓跳舞出来迎接他 。耶弗他虽然极度痛苦,但还是实现他对神的许愿。有的人认为,是让他的女儿终身不嫁,不是烧为燔祭,因为耶和华神不喜欢用人做为祭品;但也有人认为他真的把女儿献为燔祭。不管怎样,耶弗他在极大的痛苦中,依然守住自己的愿,向神还愿,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

住棚节当献之祭

〈民数记〉29:12-40七月十五日,你们当有圣会,什么劳碌的工都不可做,要向耶和华守节七日。又要将公牛犊十三只、公绵羊两只、一岁的公羊羔十四只,都要没有残疾的,用火献给耶和华为馨香的燔祭。同献的素祭用调油的细面:为那十三只公牛每只要献伊法十分之三,为那两只公羊每只要献伊法十分之二,为那十四只羊羔每只要献伊法十分之一。并献一只公山羊为赎罪祭,这是在常献的燔祭和同献的素祭并同献的奠祭以外。

和赎罪日的气氛完全相反,住棚节是一个充满了欢乐的节期,把赎罪日的严肃和哀伤一扫而空。在〈利未记〉23章40节里,神要以色列人「在耶和华你们的神面前欢乐七日」,以色列人要住在棚里七日,以记念神带领他们的祖先出埃及时,曾使他们住在棚里。

记念耶和华的恩惠,使人对生命有盼望。有一首歌的副歌歌词这样说:“It is no secret what God can do, What He has done for others, He’ll do for you.”意思是说,神若为别人行了大事,祂也会为你行大事。所以记念神为以色列先祖行的神蹟,便可以明白神也会为现在的以色列人行神蹟。神为以前的圣徒行神蹟,也会为现在信靠祂的人行神蹟。

在《每日研经丛书》里对住棚节有极美的诠释:「住棚节一共有八天。要献的公牛犊从第一天的十三只递减,每天减一只。到了第八天用一只公牛即可。」根据拉比的解释,犹太人传统上在头七日共献上70只公牛,代表全世界的70个民族(基于创十章),借着为他们献祭,期望他们转向以色列的神。而头七日每天献14只羊羔,共98只,是为了避免〈申命记〉28章15至68节中记载的98个咒诅。在第八日的献祭只为以色列自己。在〈利未记〉23章39至43节的经文中,这个节期的名称得到了解释。我们在那里读到:『你们要住在棚里七日;凡以色列家的人都要住在棚里。』它现在变成一个回想和认明上帝在旷野无微不至的照顾和训练祂的百姓的时间──这与〈民数记〉中的事件相关的时间,这就不同于这个节期原来在农业上的目的。